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山东:“崂山经验”——把专业合作社建在优势产业链上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0-03-24  浏览:102

 

    2007年以来,荣成市崂山街道办事处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起1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统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基层党的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崂山经验”。解读“崂山经验”将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区域统筹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早春三月,荣成崂山,45.5平方公里的田野生机盎然。

  草莓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牡蛎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樱桃专业合作社……不足3年时间,以四大传统特色产业为依托,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同一座座金色的桥梁,连接起“小农户”与“大市场”,带动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今,放眼崂山,4800亩草莓、1500亩大樱桃、56家生猪养殖场、3万亩浅海养殖四大特色产业规模已具,年可带动农民增收2.5亿元。

  产业化呼唤,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群式崛起

  站在崂山街道农业产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区域图前,一个个“草莓”“贝壳”“樱桃”的图案和一个个或红或绿或黄的箭头,形象地标识出崂山街道办事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盛。不足3年时间,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崂山蓬勃兴起。

  在崂山街道党委书记王洪军看来,崂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是崂山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催生,是市、街道两级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

  以崂山草莓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2007年以前,崂山草莓种植一直较为零散,而且种植技术日益落后,市场销售以各家各户拐筐挑担自行销售为主。草莓卖不上好价钱,农民也难靠草莓致富。对此,崂山雨夼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强海深有感触:那时候真想有人能牵头把大伙儿聚一块,攥起拳头劲儿肯定大。

  刘强海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而他们的渴望也正是崂山街道办领导班子在积极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崂山形成草莓、大樱桃种植,生猪、牡蛎养殖等特色产业,但这些产业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困境:种养殖零散,形不成规模;品种、技术跟不上市场需求;存在买难卖难问题,市场抗风险能力低……如何才能把种养户组织起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法律的形式进入崂山街道办领导班子的视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破解“小农户”“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最有力法宝。为此,他们早早动手,宣传政策、释疑解惑。政策明了,思想通了,种养户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2007年11月,荣成民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同年12月,雨夼草莓专业合作社、鲁家草莓专业合作社成立。随后,宁家大樱桃、荣金牡蛎养殖、泓达贝类养殖等专业合作社相继挂牌。农民合作社开始在崂山的田野崭露头角。

  各显其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种运作模式

  在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崂山街道办根据产业实际,选取了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荣成市荣金牡蛎养殖专业合作社由荣金牡蛎养殖厂牵头成立,入社社员88个;泓达贝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由荣成市玉林水产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入社社员36个……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自己在行业信息、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为入社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指导、苗种购买、产品销售服务。荣金牡蛎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收购最低保护价,并联系了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的收购商,社员的收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建模式,既促进了企业生产,也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的种养殖效益,实现了双方共赢。

  “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这些“能人”利用他们掌握的技术、销售渠道等优势,联合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提供技术服务、批量销售,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掌握了市场主动权。2007年11月之前,董连玉只是一个养猪大户,在周边乡亲的要求和街道的支持下,他牵头办起荣成民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社员已由最初的34个发展到300多个,涵盖了周边16个镇区的3000多户农户,成为跨区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饲料和兽药供货商,以批发价统一进货,并联系本地家家悦,烟台国联、龙大以及青岛、上海等地的超市、肉联厂,解决社员的卖难问题。

  由村委会等领办。这也是崂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重要运作模式。雨夼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强海也是雨夼村党支部书记,谈起由村委会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缘由,刘强海介绍说,由于产业自身特点,草莓不适合规模化种植,多为农户零散种植,难以形成合力。为此,村委会发挥组织优势,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销售、技术、品牌等问题。他们向山东大学、莱阳农学院的专家教授请教草莓种植技术,争取省市两级农业部门投入40万元,为草莓种植户普及滴灌技术;与家家悦超市达成配送协议,产品80%以上直接打入超市。

  活力迸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产业助推器

  “刘书记,去年弄这两亩多草莓真好啊,我今年还想再上点。”2月24日,在街上刘强海遇到了本村村民彭淑春。50多岁的彭淑春要再上草莓是因为她尝到了“甜头”。去年,她新上的两亩多草莓保守收入在3万多元,而且技术有人指导,销售不用出村,省心省力。在崂山,像彭淑春这样尝到加入合作社“甜头”的农民还有很多。

  专业合作社通过培训解决了农民的技术难题,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了产品质量。如今,在崂山,利用蜜蜂授粉、给草莓“喝牛奶”几乎是每个草莓种植户都认可掌握了的新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种植出来的“崂山草莓”名扬全国。

  专业合作社降低生产成本,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滴灌技术使草莓种植户每年每亩可降低三分之二水耗,降低油费100多元;民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每头猪饲养成本降低50多元钱,销售价格则高出市场40多元,年可为社员增加收益1800万元。

  专业合作社使崂山四大特色产业规模扩张,层次提升。现今在崂山,草莓种植面积达到4800多亩,年产草莓9万多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家,生猪存栏总量达到10万头,年出栏成品猪20多万头;牡蛎养殖场发展到50多家,年产成品牡蛎3.4万吨……

  规模化的同时,产业层次与日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荣金牡蛎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以每台120万元的价格新上海上养殖自动化设备,提高海上养殖机械化水平;他们还创造了“一个牡蛎卖三次”的神话,牡蛎肉被加工成盐渍、干品销售,往日被视为废品的牡蛎壳上壳被作为紫菜附着基出口韩国、下壳被加工成饲料添加剂销往国内,牡蛎汤汁也被加工成耗油出口。不仅如此,合作社还与青岛大学合作,研究如何从牡蛎壳中提炼离子钙,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开发;计划建立贝壳馆,利用万亩海上养殖场进军休闲旅游业。

  发展专业合作社也使农民的市场化观念大大增强。“我们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合作社。”他们建章立制,评先选优,强化规范管理;他们北上南下外联,不断开拓销售市场;他们申请注册了“雨夼”草莓、“宁家”大樱桃、“爱源”牡蛎等商标,着力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力迸发,绿色的田野希望无限。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