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视野
攻坚“穷广东”:贫户“傍大款”致富天地宽
作者:记者李细华 梁有华 达海军     来源:南方日报2010-6-14     日期:2010-06-15  浏览:55


      -贫困地区的农民离市场尚有一段距离,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科技、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素质还比较低,尚不具备单枪匹马闯市场的能力。

  -正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化模式的操作,不仅为种养户的“百米冲刺”提供了强力的助推,还保障了盈利,可谓解决了后顾之忧。

  -除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带动贫困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清远有国家、省、市三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75家,农业产业化组织163个,带动贫困户1.8万户,户均年增收3125元。

  作为养殖户来说,一般最为担心的就是销售问题。

  有人将农产品的销售过程形象地比作百米赛跑的冲刺:如果在“接触红线”的最后关头一不小心摔倒了,那么即便之前面跑得再快,也会“竹篮打水———空欢喜”———一旦农产品卖不出往往意味着血本无归。

  而对于贫困户来说,还面临着另外的问题,究竟生产什么才能赚钱?怎么样才能赢战瞬息万变的市场?怎么样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稳定脱贫?

  贫户“傍大款”,致富天地宽。

  “双到”工作要走“引龙头、建基地、扶大户、带农户、联城乡”的产业化扶贫之路,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这既是清远共识,更是清远经验。

  “大树底下好乘凉”

  阳山县大崀镇琶迳村的梁文星是一个养殖大户,虽然他的鸡场里养有近万只鸡,不过,他却很少担心过销售问题。梁文星之所以能做到“气定神闲”,是因为鸡场有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广东省天农食品有限公司作“靠山”。

  梁文星的鸡场是在去年3月建成投产的。时任琶迳村支书的梁文星在县扶贫办的引导下与广东省天农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2.5万元建鸡舍,县扶贫办再借给他1万元养殖押金,梁文星则必须同村里的两个贫困户“捆绑”,以“底薪+分红”的方式共同发展。

  广东省天农食品有限公司与梁文星的合作是严格按照紧密型的“五统一”标准化模式来操作的,即养户按公司标准统一建设禽舍,公司以记账的形式统一提供种苗、饲料、疫苗,在公司免费提供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下进行养殖生产,公司技术员对养殖生产进行免费的统一指导和监控,成禽由公司统一组织回收上市。“如果遇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了不让养户白忙,天农公司还要让利。”

  而根据“捆绑”协议,两名贫困户负责投料、防疫等鸡场的日常工作,每个月工资不少于600元,上市时每只鸡纯利超出1.5元部分的三成要分红给贫困户。

  记者另外从相关渠道获悉,天农公司将立足地域优势打造国际品牌,至2012年,公司规划实现销售额30亿元,带动农户2万户,户均增收3万元。

  正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和产业化模式的操作下,不仅提供了“百米冲刺”的强力助推,还保障了种养户的盈利,可谓解决了后顾之忧。

  琶迳村的变化是清远扶贫开发实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方式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龙头企业的支持带动,走产业化之路,贫困户脱贫道路十分宽阔。数据显示,2009年,清远全市共有5万多人实现脱贫,有131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万元,占全市302个贫困村的43%。

  在采访中,还有一些农户向笔者讲述了另外版本的“故事”:他们在电视上或者其他渠道看到种某种农作物或者养殖很赚钱,往往就会一蜂窝地去种去养,比如前些年有人种果树发了财,不少人就拔光了地里的庄稼,全部种上果树,结果果子烂在地里也没有人问津;而看到养猪赚钱了,就呼啦啦一起去养猪,结果“猪贱伤农”,不仅白费辛劳,还要搭上不菲的成本。

  跟风式的种养带来的经验教训是:单靠农民自己闯市场难度很大,如果要是有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大企业做后盾也就不至于“种果果贱、养猪猪贱”,损失惨重。
如果把市场比喻成汪洋大海,那么龙头企业就是能够驾风驭浪的大型航母。龙头企业不仅有一定的规模,相当雄厚的实力,占有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还能够高屋建瓴地洞察市场,甚至能够凭借自身实力对一定区域内的市场进行调控。

  换而言之,扶贫开发就是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而贫困地区的农民离市场尚有一段距离,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科技、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素质还比较低,尚不具备单枪匹马闯市场的能力。不过,“小舢板”农户即便没有闯市场的能力,也无须去闯。

  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要能找到龙头企业做靠山,那么农户的盲目生产及产品难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打造产业化“航母”

  有“大树”可以“乘凉”固然是好,但问题的关键是,到哪里去找“大树”?

  6月10日,广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现场会在韶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强调,要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之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而此前汪洋书记到韶关市就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时,亦强调要注重产业化扶贫,加强技能培训,改变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切实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这也意味着,贫困户要想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靠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路子。

  为探索“引龙头、建基地、扶大户、带农户、联城乡”产业化扶贫之路,打造龙头企业,清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早在2008年8月,为全面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清远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据了解,在资金扶持方面,清远将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含国家级、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市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并逐年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其中,从2008年至2011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畜禽、水产品繁育体系建设及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引进、推广等工作。相应的,各县(市、区)也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同时,清远还大力扶持外向型农业出口基地建设。如对通过出口注册登记(备案)的食品原料(农产品)生产基地,由市政府一次性扶持资金6万元;出口企业参加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举办或组织参加的境外展览会、境外经贸洽谈会均可获得补贴,根据外贸多元化战略,对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市场的考察项目,支持比例可提高到70%,其他地区支持比例为50%。

而财税扶持方面,清远规定凡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3000万元),其中连山、连南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的新办农业生产企业,投产后五年内,新办企业每年缴纳入库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扣除财税部门查补征收往年应缴税款入地方库部分)首次超过100万元(其中连山、连南70万元)以上的新增部分,或再次超过100万元(其中连山、连南70万元)且逐年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的新增部分,由当地财政部门按地方留成新增部分(扣除财政部门查补征收往年应缴税款入地方库部分)奖励50%给企业。

  此外,清远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除落实各项惠农资金1.48亿元外,清远扶持“三农”的资金达2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同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奖励,并在财税、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近年来,全市共兑现农业产业化奖金1676万元。

  正是在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清远全市新增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家,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继广东温氏、河南双汇、广东威华之后,蒙牛集团、海大集团等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相继在清远设立了生产基地。

  合作社里“甜头多”

  龙头企业固然是“大树”,而且相比较带动产业化扶贫的见效大小来说,或许专业合作社不及龙头企业那么明显,但在健全完善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市场辐射和效益覆盖,带动贫困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农民广泛受益等方面,专业合作社照样“大有天地”。

  周什兴是阳山县江英镇大桥村村民,是典型的贫困户。儿子弱智,2008年又患上了甲亢病;媳妇见家里太穷,前年撇下4岁的儿子离家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现年50多岁的周什兴一方面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做不了重工,另一方面因为要照顾儿子和孙子,不能去打工,主外的事情就交给了妻子。

  自从老婆到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打工之后,周什兴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再也不必为儿子的药费而四处求人了。

  周什兴的妻子现在在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打工,合作社每天会发给她40元工资,一个月下来,“一共有1000到1200元之间的收入”。而在此之前,周家自己种点口粮,种点蔬菜,自给自足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额外收入。儿子治病的钱,只能去跟村里的富户和亲戚们借,但往往有借无还,只好用帮工的方式去抵债。

  “而现在,虽然钱不算很多,但凑凑也能安排一家人的生活了。而且儿子治病的钱多少有了点着落。”对此,周什兴非常感谢专业合作社的成立。

        事实上,江英镇大桥村受益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不止是周什兴一家。江英镇大桥村共有355户3481人,其中贫困户149户612人。村里首先由种菜大户周路养牵头成立了反季节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记账的形式向群众提供种苗、肥料、药物、技术指导等,并负责保价回收。

  在清远市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大桥村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互助资金为动力,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群众加入扶贫互助社后,即可向互助资金借款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等,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使群众能顺利发展生产。合作社的运营压力得到有效减轻后,即可抽出资金扩大再生产,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

  阳山县扶贫办主任潘志伟告诉记者,这种“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模式,不仅促使当地群众增加了地租收入和务工收入,还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促进了土地流转,培育了当地反季节蔬菜的主导产业。据估算,大桥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直接带动25户贫困户脱贫。专业合作社也可创收20多万元,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双赢局面。

  而大桥村专业合作社只是清远类似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之一。

  清远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清远市通过信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不仅着力扶持起一批像天农这样的扶贫龙头企业,在政策的带动下,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诞生。几年时间,清远已涌现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340个,其中有一定规模的110多个,包括市、省、国家级的重点企业,广东温氏、河南双汇、内蒙古蒙牛等知名企业都在清远设有生产基地。

  目前,清远“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已形成清城区、清新县的鸡鸭鹅,英德市、清新县、佛冈县的冰糖桔,连山县、连南县的有机稻,阳山县、连州市的蔬菜及清城区、英德市的奶牛五大特色产业带,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去年农民人均收入5509元,增幅为12.7%。

  产业化扶贫大有前景

  清远是一个农业大市,400万人口中有280万人是农村居民,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帮助逾3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

  为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根据清远市委提出的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社会管理人性化的“四化”战略。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信贷资金4000万元,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标准农业、创汇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推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尤其是通过引进蒙牛、温氏、双汇、海大、天农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调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贫困农民与龙头企业互助联结,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到去年,清远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8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等品牌55个,年销售收入达58.6亿元,出口创汇3042万美元;建立各种类型商品生产基地560个,农业产业化产值53.7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8%。

  不仅如此,清远市“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四大基地”建设开始形成规模,全市每个县市区都有了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如清城区和清新县的鸡、鸭、鹅特色产业带去年出栏“三鸟”占全市总量的六成多;英德市和清新县、佛冈县冰糖桔特色产业带去年产量占全市总量的九成;连山县和连南县的优质有机稻特色产业带去年产量比上年增长近两成;阳山县和连州市蔬菜特色产业带去年产量占全市总量的四成多;清城区和英德市奶牛特色产业带去年产奶量占全市总量的九成多。以连州为主的名优烟叶产区、以英德和连州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英德和清新为主的优质竹笋基地、以英德和连南为主的蚕桑基地等“四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与上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清远农村经济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呈现出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产业化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产品品质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尤其是贫困户收入不断提高的可喜变化。在国家、省、市三级75家农业扶贫龙头企业、163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下,受益农户达29.6万户,其中贫困户1.8万户,户均年增收3125元。

  可以说,清远产业化扶贫前景大好。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