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万象
农民集中居住区变社区的四步曲
作者:郭俊龙 李娟     来源:成都日报2010-11-15     日期:2010-11-15  浏览:92

      昨日,随着瑞泉馨城社区居委会的选举成功,加上之前选举出的社区党委,我市首个设立建制社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瑞泉馨城,终于有了完整的社区“两委”机构。这标志着瑞泉馨城正式从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变成了一个行政意义上的社区。下一步,瑞泉馨城社区还将选出议事会、监事会,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

  瑞泉馨城位于温江区涌泉街道,是应“三个集中”和统筹城乡发展形势需要,由搬迁农民集中居住形成的新型集中居住区。现已建成安和苑、定和苑、宁和苑、富和苑4个组团,入住花土、前锋、凤凰等7个社区的搬迁居民1.2万人,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之一。

  1.2万人从不同的社区来到这里,人们在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还面临着原有的邻里、辖区关系被打破带来的无所适从。如何让居民们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如何平稳解决居民与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保障群众的经济权益?如何科学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理机制,推进居民自治,保障居民民主权利,促进居住区文明和谐程度提升?

  随着各项条件的成熟,瑞泉馨城的社区化建设进入实质阶段,在全市先行先试,按照以居住地为中心建社区的指导原则,整理重组地域、户籍关系,调整行政区划,设立新的社区建制。之前通过“三资”股权量化,居民户籍迁入等工作,瑞泉馨城社区已成功解决了居民的“人户分离”问题,并实现了居民的“政经分离”。在此基础上,瑞泉馨城先后于10月21日和11月14日,依法选举出社区党委班子和居委会成员,产生了首届社区“两委”机构。

  温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四郎汪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化建设,是我市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瑞泉馨城所作的探索和创新,对其他农民集中居住区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新社区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总的来看,瑞泉馨城花了四步来完成这一脱胎换骨的过程:

  第一步

  调整区划 建制社区

  近年来,涌泉街道在瑞泉馨城的规划建设、功能定位、治理模式、丰富内涵、提升品位等方面积极探索,收到了明显成效。该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组织体系已先期运行,特别是广大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不断增强,社区化建设的各项条件已基本成熟。

  今年9月,涌泉街道向温江区人民政府申报新的建制社区并获批准。区政府依法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确定了新建制社区的“四至”界限。

  建制后的瑞泉馨城社区,以建成区为中心,占地694亩,含已建成的4个安置组团院落、金茂商住小区及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卫生院、派出所、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第二步

  三资量化 政经分离

  要建立新的社区,需要居民与原社区割断关系。怎样才能使居民放心地离开原来的社区,安心做新社区居民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进行,使这种关系的割离成为可能。涌泉街道正是运用了产改确权的成果,通过组建服务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将集体资产、资金和资源量化到每个居民头上,才顺利割断了居民与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了居民的“政经分离”。

  周小蓉,原前锋社区2组小组长,在实施“三资”量化后,被选为成为前锋第二经济股份合作社董事长。涌泉街道从今年开始,启动了全街道77个村民小组的“三资”量化工作,前锋2组正是首个进行“三资”量化的村民小组。

  涌泉街道实施的“三资”量化,是以“三资”确权为基础,以股权量化为抓手,以改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以保障居民合法经济权益为目的,将原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联社改造成为符合股份合作制原则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联社。“通过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建立闭合协调运转的章程,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集体经济成员身份与居民户籍身份分离”,涌泉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剑介绍说。

  到目前为止,涌泉街道已在三个村民小组开展完“三资”量化试点工作,其他村民小组的“三资”量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第三步

  户籍迁转 人户合一

  “将户籍转入瑞泉馨城社区的居民,在瑞泉馨城公益性岗位招聘中享有优先条件”。在瑞泉馨城,这样的标语并不少见。瑞泉馨城正在鼓励更多的居民将户籍转入这个新社区。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人户分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农民入住集中居住区后,与原社区在地域、户籍、组织、经济、公共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并未割离。“过去,就连开个独生子女证明,仍然要回到原社区办理。”原花土社区11组居民、两年前入住瑞泉馨城的郭秀章,举例说明了“人户分离”给入住集中居住区的群众带来的难题。尽管瑞泉馨城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但因体制造成的障碍却无法克服。

  涌泉派出所负责人介绍,为解决人户分离的现象,加快集中居住区社区化,涌泉街道在经过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瑞泉馨城实际情况,创新提出了户籍迁转的三种方案:政策转入、引导转入、自愿转入。

  政策转入: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做好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对“三资”全无的居民实施户籍转入。首批6个居民小组转入606户,1183人。

  引导转入:先期对仅有集体资产或资金,而无集体土地的居民小组通过股权量化、建立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社后,引导居民实施户籍迁转;再对“三资”俱全的居民小组通过股权量化、建立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社后,引导居民实施户籍迁转。引导转入3个居民小组,270户,696人。这次进行的户籍迁转,就是按照“先锁定居民原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股权,再变更户籍”的原则进行的。户籍迁转后,居民的集体经济成员身份与居民户籍身份被彻底分离开来,保护了居民的经济权益不受损害。

  自愿转入: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发动居住在瑞泉馨城的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职工)转入户籍;接收居住在瑞泉馨城的符合转入条件的其他居民自愿转入户籍。目前,自愿转入22户,37人。

  随着“三资”股权量化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将户籍迁入新社区的居民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在户籍转入瑞泉馨城后,这些居民在购买保险、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将享受城乡一体的均质服务,实现居住区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上的实质平等。

  第四步

  健全组织 选出“两委”

  10月21日,来自7个社区的搬迁农民中的119名党员,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出首届瑞泉馨城社区党委班子。9位党委班子成员(含两名兼职委员)平均年龄39.3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其余4人均为高中学历,其中党委书记为硕士研究生。这样的学历结构和年龄构成在成都市农村社区中还不多见。党委班子产生后,随即启动了瑞泉馨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

  由于首批落户瑞泉馨城的居民主要涉及涌泉街道原3个社区9个居民小组,很多居民对候选人不了解。因此,为切实保障居民的民主权利,让社区居民选出中意的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瑞泉馨城社区党委有组织地开展了“拉票”活动,让候选人与党员和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向选民开展竞职宣传。 11月5日、6日,在涌泉街道瑞泉馨城社区选举委员会的组织下,相继召开了候选人与社区党员和群众代表的见面会。在见面会上,参加竞选的候选人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并把自己当选后的履职理念、想法和承诺与党员、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方式很好,能让社区党员和群众了解我们为社区服务的真实想法,在正式投票选举时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而投我一票。”张定忠是原凤凰社区5组组长,在户籍迁入瑞泉馨城社区后,他报名参加了瑞泉馨城社区居委会委员竞选。据了解,选委会还把候选人资料和照片印成宣传海报,在各院落巡回展出。

  11月14日,瑞泉馨城社区在当地学校进行了居委会选举。1627名登记选民中,有1560人亲自或委托他人参加了投票选举。参选率近96%。由于天气原因,瑞泉馨城将原定于在学校操场上举行的室外选举活动改在了食堂里进行。在有序的组织中,选民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自己信赖的“办事人”。社区事务有了执行机构,瑞泉馨城首届社区居委会诞生了。

  “作为一个新组建的社区,今天还下着大雨,有如此高的投票率,选举如此成功,一方面说明,我们在集中居住区开展社区化建设,方向是对的,群众是支持和认可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通过几年的集中居住区治理,居民对瑞泉馨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开展社区化建设已水到渠成了。”涌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魏琳感慨地说。

  后记

 

  选举出社区“两委”,标志着瑞泉馨城的社区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三资”股权量化的深入,居住在瑞泉馨城的其它社区居民的经济关系将逐步明晰,户籍迁入瑞泉馨城社区的居民数将不断增加。短期内,居住瑞泉馨城的8213名动迁居民都将成为新社区的居民。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成都“西部新城”的建设,涌泉街道的“本土”居民都将动迁到集中居住区居住。也就是说,若干年后,涌泉街道的“本土”居民绝大多数都将成为瑞泉馨城社区的居民,这个社区的人口规模将达到1.6万余人。现在的社区基层组织将再次“华丽转身”,他们的服务对象还将扩展到区域内楼盘的业主和企业的员工。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