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采集
湖北宣恩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
作者:记者 汪盛华 通讯员 滕树松     来源:恩施新闻网 2010-12-15     日期:2010-12-15  浏览:46

 

  原题名《“十一五”宣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

  12月8日,珠山镇蒙家湾养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蒙明超到该镇卸甲坝村指导黄启轩、卢秋云2户新建“4450”养猪模式环保猪圈。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统一规划和部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

  “那堪玄鬓影,来对众人吟”

  据县经管局统计,截至2010年6月,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32家、烟叶专业合作社1家、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1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10家、魔芋专业合作社2家、果品专业合作社17家、药材专业合作社4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1家、其他专业合作社8家,注册资金5184万元,带动农户27088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4%;有社员6777人,其中农民6635人,占社员总人数的97.9%。

  农民专业合作年销售农产品2.77万吨,销售收入1.2亿元。92家合作社中,有7家被列入农业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晓关侗族乡维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十佳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宣恩贡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州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几年的发展情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发展。围绕烟、茶、畜、果、药、菜6大主导产业,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适度规模生产,使我县特色农业基本形成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提高了特色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通过对内制定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对外统一品牌、质量、价格,着力推进了有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保护了农民利益。

  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培养了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服务、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积极发挥了教育、培训功能,培育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民主意识,锻炼了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多方面的能力,逐步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加快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包”不了的一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问题,使政府加大扶持农业有了新渠道,农民权益保障有了新载体,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化解。

  思想认识有偏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种什么、如何销售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由此养成独立生产的习惯,小农意识浓厚,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组织、合作意识淡薄。

  内部管理欠规范。有50%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20%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按章程和管理办法办事,真正按照章程和制度办事的只有30%。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这既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资金、项目、信贷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有效的扶持,融资难导致一些专业合作社想进一步发展又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成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意识、管理经验还不能应对市场的发展变化,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没有好的经纪人、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导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管理水平低,做大做强很难。

  服务不够到位,存在乱收费现象。部分干部对相关政策法律不熟悉,对实际情况掌握不够,指导和服务不扎实。县乡业务主管部门缺乏必要的扶持手段,影响工作正常开展。少数部门搭车收费,损害了合作社的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