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山东:滨州邹平县“蔬菜合作社”的新样本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0-12-22  浏览:200

  邹平县台子镇教场村,一个位置偏僻的村子,且大部分耕地在滩区,但他们却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在“一村一品”上另辟蹊径,发展果蔬产业,找到了一条适合村民致富的路子,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最近,听说在发展蔬菜大棚上又开辟了新的运行模式,农民合作社里领工资。

  走进22号冬暖式大棚,一排排西红柿长势旺盛,绿油油的枝叶下面缀满层层果实。几个中年妇女正在整枝、打叶。李凤华大姐是台子镇苏家村人,她说来合作社当工人快两个月了,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月底按时发。“每天骑自行车有十来分钟的路程,一天干八个来小时,中午合作社还管饭呢!”

  说起这些“职业农民”,村支部书记张继星说:“来上班的都是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我们合作社实行公司化管理,每日基本工资男工45元,女工35元,蔬菜收获后,再根据效益发绩效工资。”

  教场村在蔬菜基地建设中,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向农户租赁土地350亩,并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500余万元,建起80个高标准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了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他们推行公司化运作,并采取雇佣方式吸收农民来当工人,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劳动和管理,由此带动了附近十几个村的闲散劳动力就业。如果是被租赁土地的农民到合作社打工,可以得到租金、工资、分红三份收入。目前,已有100余名农民成为蔬菜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工人,其中本村农民占到三分之一。

  数控设备进蔬菜大棚

  教场村的蔬菜大棚,不仅外观形象好、建设标准高,内部设施更是与高科技接轨。近日,他们刚和一家科技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不久的将来,顺着红瓦白墙的小房通道走进大棚,人们将会看到电脑、感应器、滴灌管道等设备,农民种菜要用电脑控制。张继星说:“我们投资80多万元准备建设数控大棚,开始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种菜的尝试!”

  对于精准农业,教场村并不生疏。他们早就建起了山东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智能育苗中心。记者在基地看到他们即将启用的蔬菜储存室、配发车间、质量检测室等一应俱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传统的大棚种植,一年中很多时间要么育苗要么闲着,例如西红柿一年只能种两茬,经过改良,农民的大棚里一年12个月都能生产西红柿,效益也就多出一倍。在蔬菜大棚里,一切技术指标都由仪器来负责。

  小生产对接大市场

  虽说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还有半月才收获,可前来教场村联系业务的蔬菜批发商络绎不绝。张继星兴奋地说:“前几天刚与北京一家果蔬供销公司签订了10个蔬菜大棚的供应合同,现在正与银座等大超市商量合作事项,让蔬菜进超市,实现农超对接。”

  让产品进入大城市、大超市的“通行证”是教场村的品牌意识。合作社从生产过程监管、品牌创建和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绿色、有机蔬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以及蔬菜品牌创建、商标注册、产品精细加工包装、宣传推介等工作,积极申报山东省著名商标,努力提高“鲁台”品牌知名度。

  一张张火热的订单接踵而来,让农民们看到了合作社的美好前景。张继星告诉记者,根据目前长势,蔬菜大棚2年内可以全部回本,每年可收入200万元,农民增收没问题。他们的计划是,明年再建二期大棚区,力争三年内建200个大棚,形成规模竞争优势。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