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让留家务农者省心——湖南衡南县东冠农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侧记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2-09  浏览:166

 

  湖南衡南县冠市镇是个传统农区。近年来,当地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土地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现象严重,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朱丙生、罗秋林、罗开发等人发起于2008年6月创办了东冠农技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通过开展“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的一揽子服务,让外出打工者安心,让留家务农者省心,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红红火火的发展。

  “五统一”给力“双抢”

  在“收割豫军”出现在冠市镇稻田中时,朱丙生、罗秋林、罗开华三人不禁思索,别人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里搞农机化服务,我们自己为何不能搞,建立一支不走的专业队伍?2008年6月,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三人细心筹划,采用股份合作制投资280万元,东冠农技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双抢”生产中拿到第一批服务订单,他们开始担心没有多少农民要求合作社服务,为了多签到农民的生产服务合同,合作社采取统一经营管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费标准(收割、翻耕分别为每亩80元,比个体农机户少20元/亩)、统一农机调度的“五统一”办法,进村入户搞宣传,为群众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服务。由于一系列优惠服务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签订合同的积极性,农民需要在哪里服务,合作社就跟踪服务到位,仅这年“双抢”季节,生产服务订单面积由6000多亩骤增至1.2万多亩,使机力代替劳力成为农业生产大势,推动冠市镇农业由传统生产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定宗旨诚信履约

  东冠农技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高级技术职称服务人员6人,机械操作技术人员65人,拥有各类作业农机具126台(套)。有了农机装备和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合作社本着“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齐心协力抓培训、搞宣传、拓市场,建立农业生产服务热线,随时与农户沟通生产情况和服务要求,从播种到收获实行全程服务,全力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主要从事机耕、机插、机收、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等经营项目。实行作业“订单”服务,积极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约定服务时间、服务费用、服务责任等事项,作业范围涉及冠市镇30个村和周边乡镇众多农户,有效解决了农民种稻劳力不足的问题,遏制了稻田抛荒,一举激活了“三农”全盘。

  “兵团作业”渐成气候

  由于冠市镇大量精壮农民到城市务工,大多留下的是老人和妇女在耕种农田,对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形成制约,农技农机人员靠“一张嘴,两条腿”进行技术培训到户、指导到田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为此,合作社对农技农机人员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始终领航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每一个生产点,服务好1500个合同农户,把技术人员服务质量(农户说了算)跟个人收益挂钩,让农户放心而不担心,开心而不烦心。让合作社真正成为了联系千家万户的集中营地,新技术新农机集装形成“兵团作业”,拉点成线、扩点成面,整体推进,服务区域已覆盖冠市镇稻田面积的三分之一,跨镇跨县作业面逐年扩大,在生产实践中呈现机力代替劳力、科技提升效益、传统走向现代的总体特点。

  朱丙生理事长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东冠合作社规范运作、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倾斜支持:一是做好土地流转,为农机服务提供宽阔平台;二是加强基础建设,为农机服务修筑“便捷通道”;三是优化服务管理,为农机服务增强“造血功能”;四是加大政策奖补,提高装备水平。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