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万象
芬兰:农民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考察
作者:刘文璞 张庆忠 刘玉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日期:2011-02-09  浏览:297

  芬兰国土面积338145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是欧洲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森林面积232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居世界之冠。1993年芬兰耕地面积25825万公顷,实际种植面积21839万公顷;从事生产活动的农场数为116300个,每个家庭农场平均占有耕地18.78公顷,林地48.7公顷。

  芬兰农场大多实行农牧并举,以牧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5%以上,主要是饲养奶牛、猪、驯鹿、羊、马等。与此相适应,在芬兰的种植业中,粮食和饲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农业在芬兰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低,但是芬兰政府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农业。1993年芬兰国内投资总额712.7亿芬兰马克,其中农业投资为20.8亿芬兰马克,占投资总额的2.9%,高于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2.8%的比例。由于政府的重视,芬兰农业多年来保持了较稳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除粮食自给有余外,芬兰的农畜产品多年来都保持着较大批量的出口。

  林业在芬兰经济中占有极重要地位,芬兰人称之为“绿色金库”。60年代初,芬兰政府就制订了新的“森林法”,严禁滥伐。1975年以来林木采伐量一直低于林木生长量。木材加工和冶金工业是芬兰经济的两大支柱,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5%,木材加工业是芬兰的传统部门,在制造业总产值中一直占首位。1990年纸浆产量889万吨,纸和纸板产量896万吨,造纸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第四大纸浆出口国。这与芬兰丰富的林业资源及其先进的林业管理是分不开的。

  芬兰农业在芬兰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之所以能保持较稳定的发展,除了政府比较重视在工业化过程中同时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自上而下较为健全的农民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这对芬兰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笔者于1995年9、10月间对芬兰农民组织和农业合作社进行了考察。

  一、芬兰的农民组织

  芬兰的农民组织包括两大系统,一个是农业生产者协会,另一个是农业咨询中心。农业生产者协会基本上是维护农民的权益的组织,而咨询中心则是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

  1.农业生产者协会。这是全国性的农民组织。有中央组织,地区(省)级组织,地方(县)级组织。农民都是农业生产者协会的成员。

  (1)中央组织。中央组织比较健全,机关工作人员共170人,有40名农业和林业专家,办有一份不定期的报纸。中央组织设有7个业务办事机构,一是林业;二是农业政策;三是非农活动;四是农产品销售;五是农村金融;六是环境保护;七是一个研究所。

  (2)地区组织。地区组织相当于我们的省一级的组织。全国有16个地区组织,每个地区组织都有两个主要部门,一个是林业部门,一个是农业部门,还设有负责其它经济活动的机构。这些部门分别为农场主和林场主提供全面服务。

  (3)地方组织。地方组织相当于县级组织,其人员和机构设置基本上与地区组织相对应,直接为农民(农场主和林场主)提供服务。

  生产者协会各级负责人,由农民选举产生,所以,有一些负责人就是农民。

  生产者协会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经营条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代表农民与政府对话,例如对农产品价格与政府谈判等。同时,也对生产者进行一些政策和经营策略方面的指导,有时还搞一些促销活动,为生产者排忧解难。例如近年来羊肉生产量比较多,销售方面出现一些困难,生产者协会就计划在全国搞一次促进羊肉消费运动来帮助解决羊肉销售困难的问题。

  2.农业咨询中心。这是芬兰又一个全国性的农民组织,全称为全国农村咨询中心协会。该组织成立于1797年,已有200年历史。实际上这是一个遍及全国的技术咨询网。最基层是农户,各村有俱乐部,县级建立咨询协会,省一级设立咨询中心。各级组织的负责人均由农民选举产生。咨询中心聘有各方面的专家,包括种植业、园艺、畜牧、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全国咨询中心协会的专家,为省级专家提供支持。省级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写报告请求中央级的专家予以支持和帮助。平时上级咨询中心,为下一级咨询中心、协会提供一些信息和资料,并协调下级咨询部门与农民的关系。

  目前,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总数900人,其中1/3是畜牧管理人员,100人是搞农场管理的,100人是搞农村开发的。

  咨询中心的经费来源一是靠国家资助,二是靠咨询费。过去60%由国家资助,40%由咨询费负担。近年来国家削减了资助数额,只支持20%,其余80%由中心自筹。

  咨询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

  (1)商务开发和产品质量控制。这是咨询中心经常性的主要工作。

  (2)农业开发设计和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咨询包括农场管理,投入产出、畜禽饲养、施肥技术、作物种植技术、土壤监测等,帮助农民以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在农业开发设计方面,包括开发传统生产项目,发展绿色食品,创造名优产品,也包括为农业开发提供整体设计方案,生产发展规划以及各种建筑设计等。

  (3)环境和农业资源保护。

  (4)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咨询中心专门设有宣传机构,办有三种杂志:《妇女杂志》、《农场管理》、《山羊绵羊》,一份季报以及出版各种各样的小册子。

  目前,芬兰全国咨询中心会员总数21万人,其中农民7.2万人,村级俱乐部2643个,县级协会213个。会员一次性收取会费50芬兰马克,技术咨询与非会员一样收取咨询费。咨询费是很高的,每咨询一次需交付1000芬兰马克以上。平时,村俱乐部经常举办活动,一般性的信息和技术问题,可以在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中得到解决,会员可以免费参加这些活动,而非会员是不能参加的。

  二、芬兰的农业合作组织

  芬兰农村合作制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一个合作社成立于1900年。它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①自上而下建立合作组织,先建立中央合作社,然后逐步向基层发展。②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社区性合作社极少。③合作社覆盖面广,并随社会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规模逐步扩大。

  目前,芬兰国内合作社共分7类专业合作社:

  1.奶业合作社。全国约100个,覆盖全国牛奶生产、加工、销售的95%。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瓦柳奶业有限公司。该社包括2500个奶牛场。据有关官员介绍,将来准备把100个合作社合并为30个,最后统一为一个就是瓦柳合作社。在该地我们访问了一个规模较小的奶业合作社(Laaks-ojen Maitokunta)。该社建于1917年,现有社员350人。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这些董事都是农民。董事会下设行政管理委员会,有23名工作人员,也都是农民。董事和管理人员都不拿工资,只是有一些补贴。这个合作社拥有约4000头奶牛,年产奶量约2500万公升,全部加工成奶酪,全年奶酪产量约220万公斤,在国内销售100万公斤,出口120万公斤。这个合作社原来也是加入瓦柳公司(合作社)的,1995年3月才同公司断绝了关系,10月份又与瓦柳公司重新谈判建立关系,条件是要求瓦柳公司把该社的大部分产品买下并出口到比利时等地。

  2.肉类合作社(屠宰场合作协会)。肉类合作社规模化程度大大高于奶业合作社。目前全芬兰共有5个肉类合作社,掌握着全国肉类销售量的3/4。这5个肉类合作社是,Lihakunta,OPL,Itikka,Karjaporty和Iso。其中Iso是全国最大的肉类合作社。我们访问了Lihakunta肉类合作社。该社目前共有社员12134人,年产肉量约3550万公斤。社员跨省分布在芬兰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该社分别在社员集中区设立了四个分支机构,负责收购社员的牲畜。他们走村串户为社员提供免费运输服务,不论离合作社远近,社员均可享受相同的收购价格。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难以与Iso抗衡,该社已开始同OPL和Itikka联手,组建Atria OY股份企业集团,以增强竞争能力。

  3.蛋类合作社(蛋品生产者协会)。主要是开展合作销售业务。目前通过合作销售的蛋品约占总销售量的60%

  4.生产资料合作社。这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是对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农场独家购置价格昂贵,也难以发挥机械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若干农户联合购买,共同使用,组成生产资料合作社。我们在库奥皮奥省卡尔图拉(Kartula)县访问了维尔塔拉(Virtala)农场,农场主是哈奴·亚乌西艾宁(Hannu Jauhiainen)。该农场有耕地14公顷,林地117公顷,另租种别人的耕地40公顷。由于他除种植农作物外,还种有3公顷草莓和3公顷黑莓,所以同时加入两个合作社。黑莓合作社实际上是一个机械合作社(即生产资料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成立于1992年春,由附近的13个家庭农场组成。因手工采收黑莓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劳动力价格又很高,客观上要求以机械代替人力。但是黑莓收摘机每台价格高达50万芬兰马克(约合11万美元),这对单个农户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且一个农场只有三几公顷黑莓,也用不了这样一台机械。这就促使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这个合作社。另一个合作社是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有80个家庭农场参加。合作社有仓库和运输车辆,农作物收获后集中销售。

  5.蔬菜合作社。这也是一种销售合作社,主要是抵制中间商的盘剥,提高竞争力,解决单个农户运销上的困难。如前面所述,维尔塔拉农场(Virtala)所参加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有80个农场参加,由全体社员选举产生7人组成的董事会,由董事会选举董事长1人,每年选举1次,每次选举董事会人选换掉一半。社员以股份形式入社,每股交1万芬兰马克。产品主要卖给食品连锁店。黑莓则自己搞小包装,除国内销售外还直接出口到奥地利和瑞典。销售合作社实际上起中间商的作用,但并不参与利润分成。

  6.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目前困难较多,销售额约占消费品零售额的30-40%。

  7.信贷合作社。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民办理银行贷款业务。农民个人贷款较难,以合作社名义向银行贷款比较容易,所以信贷合作社对农民具有一定吸引力,近几年发展较快。

  上述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在芬兰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中都各自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芬兰部分农业工作者,还在试验和探索一种小型的社区性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今后发展前景如何仍很难预测。

  总之,芬兰农业组织体系是比较健全的,这些组织在保障农民权益,为农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三、芬兰农业面临的挑战

  芬兰农业虽然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近年来芬兰农业也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农业的发展并不乐观。

  1.是受欧洲联盟的冲击。1995年芬兰正式加入欧洲联盟。由于气候条件和农业规模都不如欧盟其它成员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事实上加入欧盟后芬兰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幅度下跌。牛肉价格下降了40%,牛奶价格下降了20%,蛋品价格下降了70%。这对芬兰农业生产者无疑是极大的打击。虽然欧盟已答应对芬兰农业给予补贴,但何时补贴,怎样补贴,补贴多少,目前仍是个未知数,许多农民对此感到迷惘和不安。

  2.是农村人口外流,农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芬兰本来就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特别是年轻人对经营农业不感兴趣。尽管一些教育单位开办了在农村建立工业企业的培训班,试图以此来吸引青年人留在农村,但看来效果并不明显。例如,我们访问的里依代利(Ryytteli)农场。农场主鲁图宁(Ruuttunin)是在1965年从其岳父手中买下来的。农场有耕地35公顷,林地60公顷,现有成年产奶牛34头,青年母牛18头,后备公牛9头。这个农场在芬兰还算是规模较大一点的农场。鲁图宁今年已年过6旬,老伴身体欠佳。他们共有6个子女(4男2女)却没有1人愿意继承他们的农场。据了解这种状况,在芬兰并非个别现象。

  年轻人的这种弃农倾向,对已受到欧盟巨大冲击的芬兰农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如不能采取有效的缓解措施,芬兰农业发展趋势是不容乐观的。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