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江西东固消费合作社发展概况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3-21  浏览:133

   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下册)中,专门介绍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有关文章。内容如下:

  反动派对东固屡次进剿遭到失败后,就对东固根据地实行残酷的经济封锁,妄想将东固革命人民“困死”,企图达到军事“围剿”达不到的目的。他们沿途设卡置关,阻止商人进东固山区来经商,严禁食盐、布匹、药品等群众日常必需物资进山。再次,一些胆小的商人害怕敌人杀头,也不敢在东固山区做生意,随其走时把一些资金也抽走了。这样一来,山里山外的物资交流被卡断了,日用物资供应发生了紧张,加上一些私商乘机敲诈盘剥,使根据地的日常必需品日益缺乏,价格十分昂贵。面对这样一种艰难的局面,东固区委决定创办东固消费合作社,以缓解日常用品供应紧张的困难,方便山区人民的生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1928年底成立东固消费合作社,1929年冬由东固区苏维埃政府拨款六七千银洋和群众集资建立了东固消费合作总社,东固消费合作社总社下设东固、南龙两个分社,总设设在东固,开办时只有工作人员3人,后来发展到8人,总社社长(亦称经理)起初是欧阳坚泉,1931年时为郑传辉。具体分工为:郑传辉任社长兼管账目,肖学富为采购员,叶道兴、李亮愈、吴大经为营业员,刘贵发为刨烟员,王方徽为挑运员,钟耀龙为炊事员,人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做到早晚都营业。东固、南龙两分社均受总社领导,各有工作人员2人。东固分社设在东固街,负责人刘发塘;南龙分社设在南龙街,负责人先是张贤煌,后是陈道智。两分社负责人,俱由社员选举,如有不称职者,随时召开社员大会罢免。

  开初,东固消费合作总社经营的项目有:布匹、茶油、食盐、红白糖、黄烟、火柴、棉带、套鞋、草鞋、斗笠等南北杂货。后来不断扩大业务,加工生产农用器具,收购山货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分社的经营项目大致与总社相同,除布匹是由总社批发外,其余则自行购销。那时,消费合作总社和分社都是以经营茶油、食盐、布匹为大宗。

  茶油是由东固区委所辖的油槽收购而来,以低价零售给人民群众食用,最高价时不超过每斤铜元640文。当时许多居民,机关和附近群众都前来购买,每天销售量达数十余斤。

  食盐多是兴国肩挑商人来东固出售的。合作社采取优惠的办法收购。肩挑商人乐意把食盐全部卖给合作社,而合作社又以平价转售给群众。这样一来,群众再也不愁没有盐买了,再也不要为购买食盐奔波了。稳定了群众情绪,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布匹大部分是通过秘密渠道从值夏方面购买进来的。有青布、蓝布、白布、墨布、线布、红布等主要品种。这些布匹价格低廉,经久耐用,深受山区人民群众所喜爱。

  当时,东固四周都是白色政权,敌人封锁非常严密,购运物资进山是相当的困难。东固区委领导山区人民开展了艰苦的反封锁斗争,在东固以外的富田、新安、新圩、陂头、值夏等重要圩口都设立了秘密收购站。采取各种方式,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把一些根据地奇缺的物资弄进山来,而东固山区人民有的化装成卖柴的,潜入吉安,买了盐藏在挑柴的竹杠子里挑回;有的挑着夹底的尿桶到东固以外附近的圩镇,把食盐、药品藏在双层夹底里,上面装些粪便混进山区,有的群众赤脚出山,买雨鞋、袜子穿了回来。就这样,一些紧缺的物资从各个渠道,通过各种形式源源不断地流进了东固根据地,保障了群众生活的需要。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合作社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合作社工作人员发扬“一双草鞋一副担,艰苦朴素为人民”的革命精神,风里来雨里去坚持公平买卖。他们有时因陋就简摆摊子进行营业,有时挑起货担,穿山林、走村寨,送货上门。他们每人每月只有3元钱的伙食费,从不闹待遇,不计报酬,也不利用职权多买一两盐,多扯一尺布。晚上办公只用一盏小油灯,两三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钱柜自己做,货架、货担坏了自己修,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他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经常自带干粮,自觉地参加拥军优属活动,每月都要帮助红军家属劳动三四天。晚上清货结账后,还经常主动帮助东固平民银行工作到深夜。这种无私无畏、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一心为人民的精神,受到区苏政府的鼓励和表扬,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

  东固消费合作总社还兴办了东固锅炉厂和六渡铁厂以及油墨蜡纸等厂。东固锅炉厂专造犁头、犁壁、铁锅、铁罐等生产、生活用品。六渡铁厂专铸生铁,原料是兴国良村购入,产品自行销售,有时也由总社代售。油墨蜡纸厂用土法生产油墨、蜡纸,解决区、乡各级机关和红二团办公、宣传用品紧缺的困难。参加做油墨的有刘洪顺、刘光煌、吴大经、吴时宜等人,做蜡纸的有胡先亮、吴兆瑞2人。

  制作油墨时用两片瓦,一底一盖,底瓦中央安装锉灯一盏。灯内盛满桐油,装有五、六根灯芯点燃着,两瓦相合前面空口再用白纸封住,经过近二十分钟,将盖瓦取开后盖瓦中央便聚成了一球烟灰,将此烟灰用刷子取下,放入陶钵中捣烂,再加入适量从灯内舀出来的热桐油和事先煎好的猪油加以拌匀,使稀硬适度,这样即成了油墨。当时,安放了百余盏桐油灯,每次可产油墨一斤多,日产量达十余斤。蜡纸是用白蜡、松香、皮纸等原料制成的。生产的油墨蜡纸除了能满足东固苏区各机关办公、宣传的需要外,还外销到邻近县区的红色区域。后来还把技术传到他乡。1930年冬,这个厂被中央印刷厂接管,初迁到永丰龙冈沙罗陂,后迁到瑞金。

  东固消费合作社一直坚持到1934年底才停办。在开办的五六年时间内,为支援革命战争,打破经济封锁,活跃苏区经济,保障苏区人民供给,发挥了很大作用,应当载入革命史册。

  节选自《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