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韦正荣:养兔大王10年“兔缘”不忍断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3-22  浏览:378

  2000年,韦正荣开始发展种兔养殖,直到现在还在贴钱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服装厂)富,一个(种兔厂)穷,富的要养,穷的更丢不下。”这是扬州市“兔状元”韦正荣就发展兔业道出的一番话。

  运河边的“锦盛皮服”是韦正荣的“第一个儿子”,皮服厂的一角开设的种兔厂是他的“第二个儿子”。韦正荣说,养兔之前,他从事皮毛服装已几十年;2000年时,他在法国、西班牙参观考察,发现国外有山有水的环境都有农户养兔,回来后,“感觉自家也有山有水,扬州施桥镇大运河边,而且自己做皮服也能用皮”,于是,他决定“再养一个儿子”。

  “养兔子,要有好种源。像农民买的种兔,繁殖2-4代后,就必须更换,否则就会近亲繁殖,质量不好。”入行后,韦正荣选择发展种兔,他从新西兰、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引进了一些种兔,“有些种兔很大,有20多斤,而且很贵,每只要1500元。”而国内,他先后到哈尔滨、山东、河南、广州搜罗了一批种兔。“现在,种兔厂有4千多只种兔,种类有獭兔、肉兔、比利时兔、日本大耳白、青蓝紫、新西兰肉兔、熊猫兔(最新培育)、加里福利亚兔、彩色獭兔(最新培育)、中华黑兔、福建黄兔、杂交兔等10余种。”

  “其实,扬州地区养兔的人很多,江都、高邮、开发区都有人养”,但那时(2003年前后)兔业行情不好,兔农缺乏养殖技术,因此到2003年,他们成立了扬州市兔业协会。“协会解决了很多的事情,兔农买不到饲料、疫苗的,皮毛、兔肉卖不掉的,都来找协会。”

  兔业发展有时好,有时差

  一点。“有的季节,兔子可以出栏了,兔农想卖却没人收购。”于是在2007年,韦正荣成立了运河兔业产销合作社,“自己的皮服厂有稳定的皮源,又可以帮农民销售。”而为了帮助兔农提高经济效益,选择优良的兔种,韦正荣还支持协会一年举办一次赛兔比赛。

  虽然发展种兔多年,韦正荣至今还在往里投钱,“赚不了什么钱”。2009年,他考虑到自己主业是皮服加工,因此他想把种兔厂搬到高邮,“不想做了”。但看到高邮的条件不太理想,他又放心不下,最终又搬回来了。“毕竟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虽然每年还要投钱进去,但再想把这个产业砍掉,还真舍不得。”

  韦正荣说,“现在协会会员有100多户,多的时候有1000多户,不仅苏中地区,安徽、河南、山东都有兔农参加”。会员的减少,是因为“2009年下半年,兔业行情开始上涨,去年的兔子市场价能卖到10元/斤,我原本与农户签订的购销合同为6.5元/斤,现在很多农户都不卖了”。对此,韦正荣很看得开,“这说明兔业发展了,是好事。”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