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2010年最值得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论著——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网推荐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3-26  浏览:1377

  编者按: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相应的是,近些年来,有关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无论在规范性分析还是实证性研究中均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探索和记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的路径和态势,关注和梳理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从而为中国的合作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世界的合作社运动描绘时代特色和中国篇章,无疑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经过本中心研究人员推荐、关注度检索和转载引用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本中心特遴选出“2010年最值得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论著”,以飨读者。

  当然,需要申明和强调的是,本网站推荐的“2010年最值得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论著”仅代表一家之言,既并非对本年度内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论著进行优秀评选,也不意味着对其他论著的学术价值的否认,更难免挂一漏万、遗珠失贝。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帮助那些对合作社感兴趣的研究者、有关部门人士、合作社成员等更加便捷地了解中国最新的合作社理论与实践进展。

  我们以后还将陆续推出2009年等前些年的每一年佳作推荐,敬请期待。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

 

 


 

一、2010年最值得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论文(10篇)

 

 1、王曙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历史演进:一个基于契约——产权视角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1期

   文章摘要:本文试图以“契约——产权视角”对新中国60年农民合作组织的历史演进给出系统的内部逻辑一致的经济学解释。本文对解释农业合作化绩效的“退出权假说”和“激励不足假说”进行了理论拓展和深化,认为退出权实施的前提是契约缔结过程中缔约双方平等的缔约关系和合作社成员受到完整保障的财产权利。基于对近30年农民合作组织的约束条件和禀赋特征的分析,本文从“契约——产权视角”分析了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特征和发展趋势,尤其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产生根源给出了经济学解释。

  本网简评:在我国农业经济研究中,林毅夫提出的退出权假说或许是至今最有影响的理论观点。该文不仅对林的退出权假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提出退出权有效实施的制度条件,而且力图以“契约—产权视角”对新中国60年农民合作组织的历史演进给出系统的内部逻辑一致的经济学解释。作者理论勇气可嘉,理论观点也值得一读。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xuezhelundian/wangshuguang/2011/0102/4141.html

 

  2、宁夏、何家伟:“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异地复制的效果——基于比较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3期

  文章摘要: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成功意义的典型操作模式。本文以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度与使用效率、实现扶贫互助资金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作为扶贫互助资金运作的基本目标,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与促进农户增收、实现农户广泛参与与自主管理、推动农户互助合作与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扶贫互助资金运作的发展目标,考察了异地复制“仪陇模式”的扶贫互助资金运作的效果,并与作为对照的非“仪陇模式”扶贫互助资金的运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异地复制的“仪陇模式”试点能够满足扶贫互助资金制度设计的目标要求,尤其是在提升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户的瞄准度和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具有突出表现。这说明,“仪陇模式”异地复制是可能的。

  本网简评: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典型示范一直是一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方式。然而,对典型的推广效果进行详实的比较分析则相当缺乏。该文聚焦于我国减贫领域中近年来颇为著名的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就其异地复制的效果进行了颇有说服力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仪陇模式”“异地复制是可能的”的结论,值得一读。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zhongwenwenxian/20110307/4930.html

 

  3、孙中华、罗汉亚、赵鲲:“关于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

  文章摘要:从江苏省常州、苏州、南通三市调查情况来看,尽管按入股方式、入股范围、经营方式、分红方式不同可将土地股份合作社划分为不同类型,但各地都在探索基础上进行了政策推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应将符合法律规范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范围;对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应允许具备条件的地方自主实践,但不宜在全国范围提倡;应进一步明确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股份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和政策研究。

  本网简评: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兴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势头强劲,也引致了来自各方的评论。该文基于江苏省三市实地调查情况,对现实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践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既不刻意捧夸,也不随意呵斥,而是特别强调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性,表现出敏锐的实践直觉和优良的政策素质。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zhongwenwenxian/20100926/2842.html

 

  4、张颖、任大鹏:“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从合作社的真伪之辨谈起”,《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文章摘要:由于伪合作社使用合作社名义获得国家对合作社的扶持会挤压真正的合作社的利益空间,因此对合作社的真伪进行辨析是一个很具现实意义的问题,现实问题折射的是合作社的学理和制度。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分别就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产权关系、合作社的治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产权、治理无疑是体现合作社特质的核心要素,这两个要素是辨别合作社真伪的依据,也是实现合作社规范化运行的基点。

  本网简评: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础中,规范化建设一直既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该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的制度背景下,以合作社的真伪之辩为起点,具体探讨了在实践中如何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本质是要有符合合作社特质和法律规定的产权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该文颇具现实指导价值。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xuezhelundian/rendapeng/2010/0519/1481.html

 

  5、贺雪峰、魏华伟:“中国农民合作的正途和捷径”,《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2期

  文章摘要:农民合作是一个经典话题,农民合作意义重大。如果对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中国农民所处的结构性条件作系统梳理,那就会发现欧美规模化的农业模式和日、韩、台的综合农协模式皆不适用于中国的农民合作。中国农民合作的正途和捷径恰恰在于广为学界和政府部门所遗忘的农村基层村社组织建设——当然有必要对之作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改造。

  本网简评:作者一直坚持从中国乡村实际来寻求“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该文也不例外。不同于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的路径,该文提倡基于农村基层村社组织建设的社区型路径。或许有些农业经济学者难以认可这样的观点(特别是该文并非以经济学或管理学领域的通行范式加以论证),但无疑这种来自社会学领域的见解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zhongwenwenxian/20110307/4932.html

 

  6、赵泉民:“农民的公民意识与中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文章摘要:经济行为总是渗入在社会关系之中。一个社会中,以“人的结合而非资本结合”为内在规定性的合作经济发展与否,无疑与农民的公民意识状态有着极大关系。当前中国农民的主体意识,特别是他们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的孱弱,不仅使得农民处在“被组织化”或“被合作”境地,而且也使得合作经济在中国处于“发展难”和“难发展”的困境中。为此,需要调整思路,采取多种举措,着力培育公民意识与塑造公民文化,促使“农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为合作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软环境”和“软实力”,如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农民信任感;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有利于公民意识提高的社会实践;开展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等。

  本网简评:作为一种人合组织,合作社的成员素质及其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中普通农民成员的“难合作”或“被合作”的主体性欠佳的状态,而该文则视“公民意识”为合作社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既剖析了农村公民意识孱弱的主要表现,也探讨了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论文,值得一读。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xuezhelundian/a/xuezhelundian/zhaoquan/2011/0108/4237.html

 

  7、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

  文章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背景,主要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为例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借以分析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的具体路径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变量与治理变量紧密相关,合作社的股权结构、牵头人情况和理事会结构三大因素对合作社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以股权结构的作用最大。一个良好的合作社治理结构是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有机结合,但主要依赖于内部机制。因此,完善治理机制有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

  本网简评:从本质上讲,合作社既非财产关系,也非分配关系,而是治理关系。因此,治理问题将一直占据合作社研究的核心位置。该文聚焦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与绩效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相关性,在大样本调查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模型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提出了对合作社绩效具有较大影响的股权结构、牵头人情况和理事会结构等三大治理因素。这是2010年合作社研究中一个比较规范的实证研究。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tuanduilunzhu/20100613/1705.html

 

  8、郭晓鸣、廖祖君:“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形成机理与制度特征——以四川省邛崃市金利猪业合作社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5期

  文章摘要:本文认为,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形成机理在于,以“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为代表的订单农业模式同时沿着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个方向演进,从而初步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发展模式。本文从契约性质、资产专用性和成员异质性三个维度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制度特征进行剖析。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将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趋势,但该模式作为转轨时期的一种过渡形态,具有不稳定性,应加强政策导向,使其朝着具有经济实体功能、基于劳动合作的独立性合作社的方向演变。

  本网简评:近年来,公司领办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与合作社经典原则的相异性及其众说纷纭的运营绩效而饱受议论。该文既指出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很多时候在本质上还是一种高度依赖于龙头企业的非完全独立性组织,同时也看到它又确实是对“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其一系列相关论文中总能)从产业组织的视角来讨论合作社,视野比较宽阔,持论也就比较公允。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xuezhelundian/guoxiaoming/2011/0110/4283.html

 

  9、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资本控制”,《改革》2010年第10期

  文章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控制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效应。通过对合作社民主治理制度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建设、对外围社员退出权的保护以及合作社内部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外围社员的参与激励和融资比例,弱化合作社资本控制的消极效应,合作社的资本控制不必然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

  本网简评:该文值得一读之处,不在于其注意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普遍的“资本控制”问题(其实,“资本控制”的提法还是值得商榷的),而是在于其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说,譬如合作社资本控制是物质资本权力的内在要求,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难以测度的外化表现等,而且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资本控制对于合作社的双重效应。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zhongwenwenxian/20110307/4931.html

 

  10、黄祖辉、邵科、徐旭初:“台湾农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兼议大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台湾研究》2010年第5期

  文章摘要:作为东亚小农社会典型之一的我国台湾地区,其综合性农会组织曾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发展环境获得巨大成功。在新时代条件下,台湾农会陷于寡头控制,面临政治化路径锁定和退出机制失灵,亟待转型调整。大陆在身处全球一体化,开放、动态和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已基本确立背景下,更应考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以自由、独立的农民为基本经营单位,构建和完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盟(联合社)为支撑,全国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盟(联合会)与全国性农业产业协会为龙头,坚持市场化、专业化价值取向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达到农民收入增加,地位提升和权益维护,主体性和现代性彰显之目标。

  本网简评: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农民合作组织(特别是台湾农会)日益呈现出对于大陆地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借鉴意义。该文不仅比较周详地介绍了台湾农会的发展经验及其现实问题,而且有别于先前一些主张大陆应借鉴台湾农会模式的研究,在研判了台湾农会模式之于大陆的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大陆应构建坚持市场化、专业化价值取向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

  本网链接:http://www.ccfc.zju.edu.cn/a/tuanduilunzhu/20110124/4457.html

 


 

二、2010年最值得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著作(空缺)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