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王水生:乐于分享“鸡”遇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3-27  浏览:180

  他是位朴实的农民,曾为谋生计踏上南下打工之路;他还是位创业明星,17年的坚持使其成为深受乡亲欢迎的“养鸡专家”。2009年,他联合当地的养鸡大户成立宜章县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随后又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合作社党支部、工会,带领周边60多个村、300多家农户、1000多名群众共同致富,使许多不能外出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自主创业。

  他就是王水生,宜章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很多养殖户由于不懂技术,没有销售渠道,缺少市场判断力,科学养殖存在许多困难。我们希望搭建养鸡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抱团’闯世界。”王水生饶有兴致地谈起自己创办合作社的初衷。短短几个月,合作社发展养殖专业户150户,覆盖湘粤两省12个乡镇,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从“卖鸡郎”到“养鸡大王”

  王水生抓住“鸡”遇,艰苦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当地被传为一段佳话。

  王水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16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放弃升学的机会,跟随南下广东打工的热潮,勇敢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没有技术,他只能干些最苦最累的活;没有资金,他的许多创业梦想无法实现。但是,自小尝尽贫穷滋味的王水生,心里依然充满着希望。

  1983年,王水生回乡做起了“卖鸡郎”,从此迈出了他养鸡事业的第一步。他每天挑着竹笼,走村串户收购家鸡上集市卖。多年的贩鸡生涯使他明白一个道理:必须掌握鸡源才能掌握市场。于是,1994年,王水生用借来的1500元办起了养鸡场。可是,王水生的第一批鸡苗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一半。他并没有灰心,多次到广东农科院学习,向教授专家们请教。

  1997年,他投资21万元,租下村里的后龙山,建起大小20多个养鸡棚,鸡成活率达到98%.而当时全国商品鸡市场出现严重饱和,广州市场上的活鸡降价销售也无人问津,他养的几十万只鸡断了销路,王水生再一次尝到了创业的艰辛。

  无数次受挫,炼就了王水生一身的本领,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始终着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坚持山林放养,确保生长环境水好、草好、虫多、卫生;坚持以本地矮脚土鸡做种苗孵化,确保品种的优良纯净;坚持用本地主产的玉米、大豆、麦麸、米糠等配制加工饲料,确保不带任何人工激素和添加剂。到2008年,他存栏鸡达10万只,年出栏200万只,年产值2500万元。一大型养鸡场曾以年薪15万元聘请他做技术顾问,王水生毅然婉拒。

  农民致富 “领头羊”

  “在建场初期,水生大哥每天来查看两次,全方位进行指导,当听说我们遇到资金困难时,他及时解囊相助。”宜章县长田颜家村颜云平、李香竹夫妇常年在外打工,看到王水生养鸡致富后,2005年回到家乡办起了养鸡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王水生都很乐意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如今,颜云平年出栏鸡近20万羽,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养鸡大王”王水生有本“致富经”。村里的乡亲都慕名来找他寻求养鸡致富的路子。王水生毫无保留,对选址、开建、消毒、选苗等提供“一条龙”指导服务,开展技术培训上千人次。在他指导下,养殖成活率达到99%,没有出现过一次因疫病而大面积死鸡现象。

  2009年9月,王水生把养鸡场交给儿子管理,联合当地的养殖大户成立了宜章县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养殖,实行技术、资金、信息共享,统一种苗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消毒,统一技术培训。合作社发展社员150多户,工会会员150户,投资1600万元建成年出栏5万羽以上的规模化标准养鸡场40家,有大小养殖棚250个,服务范围遍布湘粤两省12个乡镇,产品销售到清远、韶关、广州、深圳、郴州等地,年出栏商品鸡200万羽以上,创产值3000万元。

  “加入合作社,有了水生大哥,我们就有了‘靠山’。”龙沙坪村养鸡大户黄堂文对王水生感激万分:2008年一个寒冬的深夜,黄堂文发现养殖棚的鸡不对劲,半个小时死了几十只。他束手无策,便打了个电话给王水生。不到20分钟,王水生冒雨赶到,检查、配药、治疗,一直忙到天亮,及时控制了疫情。

  2010年7月,在天津举行的农校对接产品洽谈会上,王水生带去的一批“骑窝岭绿色健康蛋”令在场行家惊喜不已,纷纷向他订购。

  “我们将朝着打造龙头知名品牌企业,建立自己的深加工基地、全自动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农贸市场,决心在2015年合作社服务范围覆盖湘粤两省20个乡镇,发展会员2000人,工会会员2000人,带动5000农户致富,解决1.7万人就业……”王水生信心满怀地规划着未来发展的蓝图。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