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23日,湖北省农业厅农业生态环境考察团一行6人赴阿根廷、巴西两国进行了农业考察。在南美期间,重点了解了阿根廷、巴西农业环境保护、畜牧养殖、土壤肥料、农残处理和农业发展等有关情况;先后听取了阿中友好合作协会执行董事和GuillermoA.Castillo先生及巴西里约农业学会Sylvia Wachsner女士关于两国农业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阿根廷巴拉那河流域治理、伊瓜苏森林保护和巴西里约农学院、亚玛逊流域环境保护、圣保罗城郊农场等。
在10天的考察工作中,全团受到阿根廷、巴西有关方面的热情接待。整个考察日程紧凑,紧张有序,内容丰富。大家认为,本次考察收获不小,对阿根廷、巴西的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阿根廷、巴西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概况
1、阿根廷农业发展概况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河流湖泊众多,适合于农牧业的发展。国土面积278.04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万,主要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其中白种人占97% ,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4%。
年GDP 达2131多亿美元,其中农业GDP约占30%。
可耕地和农用地2720万公顷(其中可耕地为2500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9.8%;长期牧场14210万公顷,占51.2%;森林和林地5910万公顷,占21%。灌溉面积为169万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6.8%。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4%。人均拥有耕地0.76公顷,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1公顷。
每年粮食产量(含小麦、玉米、高粱等)4000多万吨,主要农产品还有油料、果仁、柑橘类的植物以及蜂蜜、葡萄酒、牛肉、猪肉、家禽、牛奶和羊毛等。农畜产品年出口值近240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豆粉、豆油、葵花籽油、蜂蜜、梨和柠檬出口国,是玉米和高梁的第二大出口国,是大豆的第三大出口国,是小麦和牛肉的第五大出口国。中国是阿根廷农产品第四大出口国15% 的农产品出口到中国,主要是大豆和大豆油。
2 、巴西农业发展概况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人口1.9亿,国土面积851 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46 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势平坦,海拔200米以下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5,著名的亚玛逊平原约3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
农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巴西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巴西农业总产值约16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占巴西外贸的44% 。
巴西可耕地面积5.47亿公顷,近20年巴西耕地面积年递增1.8%,从3440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4950万公顷,但仍只占国土面积的 6%。 巴西的农业增产潜力极大,巴西将是“21 世纪的世界粮仓”。柑橙、咖啡和蔗糖是农业出口的支柱产品,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大豆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巴西畜牧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牧场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养牛数量居世界第二;养猪规模列世界第三位;鸡肉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森林覆盖率60%,是世界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年产园木占世界的8%。
3 、两国农业环境保护概况
自然环境优越。巴西地大物博,阿根廷人口稀少。两国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水资源十分丰富,亚马逊河在巴西境内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西天然森林森林面积5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5%,阿根廷森林面积59万平方公里,占21%。
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好。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包括环境保护局,主要负责全国性的环境污染防治;国家农业技术学院,主要协调各大学开展环境科技研究;农业部农牧处,主要负责农业生产、农产品品质监测管理。两国农业生产中多数使用低残留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同时对农药、化肥施用管理严格,凡进入国内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均需通过农业部的专门审查、批准。规定所有使用过的农药包装物必须全部回收。
农耕依法实施。巴西农业部2009年还颁发了《有机农业法》,提出了有机农产品认证相关规定,对有机农业生产制定了环境保护的严格措施。
4 、两国农业发展特点
阿根廷、巴西农业生产具有以下 3 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大庄园主农业和小农并存,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全国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他们经营现代化的商业性农场,以生产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农产品为主。另一方面,占农场总数85%的是自给性小农,以生产木薯、黑豆等为主,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则比较低 。
二是机械化程度高。大庄园式农场在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刈、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等农业生产过程全部实行机械化。每一个农场主无不拥有多种机械,这些机械性能良好,用途广泛,有的可以一机多用,如种植机械从整地、播种、施肥、喷药和收刈、脱粒、秸秆粉碎可一次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惊人。
三是社会化服务发达。各农场与社会的各涉农部门和商业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农场所需的良种、化肥、农药、机械、饲料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贮存,以及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单位均能提供及时的上门服务。
二、农业扶持政策
阿根廷、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尤其是巴西,出台了不少相关农业支持政策。1995年以前巴西的农业政策经历了由补贴向价格支持的转变,目的是保护和支持农民收入。1965年—1985年用于农业的政策资金约2191亿美圆,其中310亿美圆用于农业不贴,其他用于投资和市场政策。限于财政压力,1985 年开始对农业的补贴,转为以农产品价格为主的政策,价格支持成为农业政策的支柱。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联邦政府的直接购买(agf)当市场价格低于规定最低保护价时政府买入;另一种是营销贷款。主要的特点为:
1 、农业信贷政策完善。巴西政府根据农民上个年度的产值及其种植面积向小、中、大型农场主分别发放相当于生产资金 100% 、70%和55%的贷款,并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农业信贷直接发放到中小农户手中。农业信贷的重点是鼓励扩大农业生产,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农产品出口。为此,巴西政府还建立了“出口保障金”(FGE)和“提高竞争力基金”(FPC),专门为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融资
2 、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保险由中央银行独家经营,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四个阶段的投保和“全保险”、“分段保险”两个险种,保险范围以生产成本为上限。农业生产者可依据不同年份、生产条件和农作选择相应的保险项目。
3 、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由巴西生产资助委员会制定,农业部和国家货币委员会审议,经总统批准后,在农民播种两个月前以政令形式颁布。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巴西政府均加大了对仓储、灌溉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修建仓储和农村灌溉设施的企业提供政府低息优惠贷款。巴西政府还斥资50亿美元实施“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并优先发展农村交通,以降低农业生产和运输成本。
5 、专业合作社作用突出。阿根廷、巴西农村都建立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推动生产、实现供销一体化和提供各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合作社主要有供销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和农村电气化合作社三种。供销合作社主要是为农民供应生产资料,提供农产品的分级分等、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和出口等服务,同时还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渔业合作社主要帮助渔民购置渔业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发展渔产品的冷冻、加工、运输和销售,进行技术培训;农村电气化合作社主要帮助集资修建供电设施,负责管理农用电的收费和征税,推动地区性的经济开发,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一些经营得好的合作社已经发展成颇有规模的农工综合企业,特别是从事糖、酒、咖啡加工的企业,无论从销售额、就业和净资产等指标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6 、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完备。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新技术研发、推广。如巴西农业部下属的“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科研机构之一,它与“巴西农牧技术推广公司”具体负责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在全国设有约3000多个技术推广站,拥有职工2.3万名,其中基层科技人员1.3万。20多年来,该公司在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向社会推出科研成果多项,如大豆品种改良、根瘤菌育种技术、固氮新技术、生物工程胚胎移植技术等,为推动巴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随着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巴西政府加大对精细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研究和生产投入,逐步改变了以初级农产品出口为主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南美农业的考察,我们了解到阿根廷、巴西农业发展的一些扶持政策和有关农业保护措施,这些作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1. 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国内支持总量。调整农业支持保护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完善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除了进一步稳定现有支农惠农政策外,还可考虑选择某些对增效增收作用明显的生产环节进行补贴。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相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在继续完善国家财政对农业直接投资的同时,加强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担保等经济杠杆工具,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农业。
2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我国已出现多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诸多领域,对农民具有吸引力。但目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一种松散的自发状态,难以确立稳定的内部经济关系,权利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国家应积极引导农民自发地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进行规范,从政策、资金、保险、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3. 高度重视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国耕地投入产出水平高,负荷重,现实的农作方式对耕地和环境破坏性强,加上耕地经营的极度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是长期的,越来越突出的难题。
4 、加强合作与交流。中国和阿根廷、巴西都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中国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大量优质农产品出口与我国大批量质优价廉农产品的短缺状况也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是加强经贸合作。我国有大米可供出口,而饲料、糖料和油料相对短缺,这正好可与阿根廷、巴西进行经贸互通有无,建立长期的农业经济合作关系。巴西的一些农业技术(特别是大豆、玉米的品种和种植技术)相当先进,值得我国引进和借鉴。二是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参与阿根廷、巴西农业生产和合作交流。可以通过组织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对阿根廷、巴西专项考察和对口交流活动。组织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经营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到南美进行农业开发经营和国际贸易。利用南美廉价的土地从事优质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在南美生产的农产品出口,尤其是针对我国情况。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