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徐立荣:从炒榛子到种榛子山绿了人富了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01  浏览:242

 

  

  最穷的时候,徐立荣连买袋咸盐都得借钱。她跟丈夫很长时间都把野生榛子树枝当成烧火的木柴,却不知道自己烧的都是宝贝。是绿化,让位于开原市东部山区的威远镇塔子沟村有了质的变化。由于当地开发绿色产业,种植、加工、经营榛子产品,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群山环抱下的塔子沟村除了优美的景色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金元宝”。

  从穷得借钱买盐到一年净赚20万

  威远镇的塔子沟村距离开原市近20公里,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周围七八座山头,而小村庄就坐落在洼地内。自古华山一条路,进出塔子沟村也是如此。

  金末开原人王浍曾在《洞仙歌》中这样称颂榛子的品性“圆刚定质,混物非凡类”,这样的“凡类”,在塔子沟村周围的山头上,茂密地生长着。

  “谁也想象不出,山丘上生长的野山榛子会是今天令村民们致富的宝贝。 ”塔子沟村书记耿爱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每年秋天,村民们三五成群地跑上山,将榛子枝砍下,然后一捆捆背下山,做为煮饭用的烧火之用。

  山丘几近贫瘠,除了一些不能成才的树木外,只有这些农民们用来生火的榛子枝,靠山吃山这句古话,在塔子沟村成为一句空话。那个时候,塔子沟村的村民几乎家家都很贫穷。

  “咋个穷法? ”面对记者的问题,女主人徐立荣给出的答案现在人看来难以想象,“买袋咸盐都得借钱。”回忆起那段日子,徐立荣用心酸这样的字眼。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她嫁给了塔子沟村的王立志。“一年就靠种玉米,收入不到2000元。 ”徐立荣说,一年的花销几乎都得借着花,秋收卖完粮食还债,然后来年再借钱过日子。“儿子不到14岁就不读书了,给人家放牛放羊。一年到头也能挣个三五百的。 ”

  当时,塔子沟村几乎所有村民都过着这样贫穷的日子,在他们周围的山上,野山榛子依然茂密地生长着。可惜,却没有人发现。

  “不到立秋,榛子还没成熟,村民们就采摘了下来,然后割榛子枝当柴火烧。 ”村民李强说。

  王立志一家是在塔子沟村第一代经营榛子的农民。由于生活所迫,王立志、徐立荣夫妇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城东乡开原站村给一户经营榛子的农户翻炒榛子。“就是在做饭的大锅里面炒,每天起早贪黑的,俩人一天下来能挣60元钱。 ”徐立荣说,看着人家每天卖出大量的榛子,挣了好多钱,眼馋得很。

  夫妇俩工作卖力,雇主就答应赊给他们榛子,让王立志夫妇自己去经营。就这么一来二去,王立志一家就开始了种植、经营榛子的行当。

  一带十,十带百,就这样,塔子沟村的村民们开始了种植、经营榛子的行列。现在,塔子沟村民,家家山上都有榛子林,一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在王立志家的院墙内,有两个自制的专门翻炒榛子的工具。一口锅一次就能翻炒至少300斤榛子。去年,王立志家加工榛子40万斤,加上种植榛子的收入,就达到了7万元。除此,一家人还经营榛子,买卖做到了天津、北京和河北等地,全年纯收入超过了20万元。“没有榛子,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徐立荣聊起今天的好日子,就总是不忘记这么说。现如今,王立志一家买了汽车,城市里买了楼房。

  从组自行车队售卖到全用汽车拉

  57岁的王宝是转业军人,见证了塔子沟村榛子产业带给村民实惠的整个过程。他现如今还是村里面榛子合作社的理事长。“当时,塔子沟村很多人都做榛子的生意。 ”王宝说,除了在自己果园采摘外,还到附近农村去收购,然后回来加工。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塔子沟村几乎每天重现:每天早晨4点多钟,村头就陆续开始聚集村民,他们骑着自行车,车后面数十斤不等的翻炒过的榛子。然后这个自行车队伍开始向开原市进发。

  这个车队最多的时候达到了50多人。“当时一天能整20多元呢。 ”聊起那段历史,王宝和村民们内心充满了骄傲。而随着榛子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上个世纪90年代,自行车队逐渐地变成了摩托车队。现如今,塔子沟村村民再也不用骑自行车、摩托车去卖榛子了。汽车,成了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

  塔子沟村村路比较狭窄,除了一条主干道外,其他的路只有一辆车的宽度。这里却是远近闻名的“汽车村”,轿车、面包车、吉普车、厢式货车,各式各样,五颜六色。

  村书记耿爱军说,1788人,550户村民,至少170户有汽车,10万元以上的汽车能有60多辆。“这还不算前几天村民们新提来的6辆吉普车。 ”耿爱军骄傲地说。

  从自行车车队到汽车车队,这个跨越,塔子沟村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耿爱军说,这和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息息相关,没有发展绿色产业的好政策,就不会有今天塔子沟村民的幸福生活。

  耿爱军讲述了塔子沟村发家致富的历史。

  塔子沟村的榛子最早起步在1977年,但当时只有个别村民小打小闹。他们承包了荒山开发榛子。当时,每亩榛子的产量只有10到20公斤。虽然如此,一些人也逐渐富裕起来。

  尝到甜头的村民带动了其他村民,种植榛子的热情在塔子沟村高涨。“荒山产出了金豆子”,耿爱军这样形容当时村民的心情。尤其是退耕还林和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农民发展的意识增强了。榛子林种植不断地扩大。为了提高产量,榛农们还到外地学习榛子的种植、垦复和管理经验,聘请专家传授栽培技术和疏株技术。榛子的亩产一下子提高到现在的亩产40到50公斤。

  截至2010年,塔子沟村的榛子园已达万亩,年产榛子25万公斤,外购销售榛子200万公斤。仅榛子带给村民的好处就是,人均纯收入达到了接近2万元。“买汽车,在我们村根本不算啥,进城买楼房的也有50多人呢。 ”耿爱军笑着告诉记者,“看吧,今年年底前,至少还得有30户村民买车呢。 ”

  记者手记

  半数农民当上榛子经纪人

  在塔子沟村,一群农民还有个特殊的身份:榛子经纪人。村书记耿爱军说,随着榛子的种植不断扩大,村民已经意识到了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为了让产品过得硬,塔子沟村引进了外地的榛子和当地榛子杂交,培育出了“塔子沟榛子”“御榛金铁威”等品牌。并为榛子注册了商标。

  同时,塔子沟村还成立了榛子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的榛农们除了一起交流种植经验,还经营共同品牌的榛子。

  为了扩大经济效益,在市场中打出自己的品牌,塔子沟村开始出现了榛子经纪人。他们常年在外,不但经营自产榛子,还到内蒙古、吉林等地收购榛子。每年外购经销的榛子就多达200万公斤。目前,仅经纪人,塔子沟村就有800人,销售榛子的网店已经遍布全国。

  随着榛子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开原榛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据统计到目前开原市共有榛子专业合作社13家。榛子专销商店100余户,目前开原已有榛子注册商标15个,其中“司令御榛”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绿色标识”,“山品王”榛子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据统计,开原全市榛子年加工能力1000万公斤,其中具备一定规模的榛子加工企业3家,小型加工企业9家,零散加工户150户。目前全市从事榛子生产、加工、营销等人员达3万余人,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