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吴正楠等:“三农”融资难——甘肃农村金融市场调查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14  浏览:332

  金融支农乏力农民创业“很差钱”

  甘肃农村金融市场调查(上)

 

   近年来,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兴起及商业银行的强势介入,“三农”信贷不足问题在—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农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贷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三农”信贷供给不足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贷款难”阻碍农民致富

  在农村,“跑贷款”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许多农民都有过多次费尽心思“跑贷款”的经历。

  静宁县贾河乡石头河村村民王栓明每年都收贩洋芋。去年收贩洋芋时,王栓明家里的苹果还没有销售,缺少资金。王栓明计划先贷款收购洋芋,等苹果销售后就马上归还贷款。为此,他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在县里跑贷款,但没有贷到一分钱。万般无奈之下,他托一个朋友在通渭县帮忙贷到了款,解了燃眉之急。

  临泽县沙河镇东寨村村民王红以种地养牛为生。去年8月,王红准备贷款8万元扩大养牛的规模,但最终款没能贷下来,王红的养殖计划只能搁浅。临泽县沙河镇东寨村全村546户人中,去年有200多户申请贷款,经过层层审核后,贷到款的只有40多户。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我省个别地方,农民贷款1万元只能拿到8000元,其余2000元被基层金融机构以股金证和贷款利息等形式截留了。“在农村能贷到款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一般人贷款是相当困难的。”有村民说,为了贷款,有的人还给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一定的好处费。找熟人、送礼,是贷款者的不二选择,这样一来贷款成本相应增高。在正规金融机构贷不到款,许多农民只能转向民间借贷或者高利贷。

  “在农村,各种利益关系非常鲜明,导致许多农民贷不到款。”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聂华林说。

  近年来,随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提速,农民对金融信贷的需求也是大幅增加,已不是以前单一的针对农业生产中种植、养殖、农资购买等初级形态的信贷需求了。

  于是,金融“支农”也进人了新的阶段。农民在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外出务工经商,建房改善居住条件,购买家电、汽车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农业生产本身风险大、抵押少、担保难,因此贷款难已成为制约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土地流转了,农民的土地不能抵押,农民现在是有地没有钱。”临泽农村合作银行行长杨天海说。

  与贷款难相对应的,是农民的金融意识相当淡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严重滞后。在农村,许多农民对贷款认识不足,认为贷款就是占便宜,对利率调整和信贷风险没有任何意识,觉得谁贷到款谁就有本事。还有,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单一,农村很多贷款都是相互之间的人情担保,一旦贷款方违约,对其本人和为其担保的亲戚朋友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引发一系列纠纷,导致农村信用环境不佳。同时,使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信贷风险增大。

 

  金融支农乏力

  甘肃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农村居民收人水平、开放程度以及观念的制约,涉农金融服务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在我省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服务方式单一、贷款门槛高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近五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机构由3459个减少到目前的1795个,全省平均每个县区减少21个。

  在金融网点减少的同时,现有的金融网点吸收的农村储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流,一部分资金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等形式流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从而使农民贷款难上加难。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规模受限也影响了信贷支农作用的发挥。央行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从而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据测算,2011年若要较好地满足涉农贷款的需求,仅全省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规模最低需求也要达到310亿元,但央行要求2011年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不得超过159亿元,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长期以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信用社,面临资金来源单一、筹资渠道狭窄等困难,有限的信贷资金不能充分满足农业生产信贷需求,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新发展起来的村镇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需要贷款的人多,银行的贷款发放根本赶不上需要。”泾川汇通村镇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因为自身注册资本金的限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现在只能选择性放贷。

 

 

  农村市场成了“鸡肋”

  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金融机构的“鸡肋”。“三农”的弱质性与商业金融逐利性之间的矛盾,让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一直很纠结。

  农户贷款面广、额小、量大,投入成本高,收入回报少,自然风险大,成为银行不愿过多涉足农村市场的主因。特别是1995年金融体制改革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受到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小,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以营利为目标、注重贷放资金安全性的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发放是尤为慎重。现在,许多金融机构都是上市公司,面对投入和产出的利益问题,受资本、资产回报率等约束,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银行甘肃分行的数据显示:发放1万元农户小额贷款,需要计提2.81%的信贷成本,利率上浮40%才基本保本微利,而发放同样的城市个人贷款,只要计提1.42%的信贷成本,执行基准利率就可保本微利。对农业银行这样一家大型上市银行来说,由于管理成本较高,服务“三农”承担着巨大的投入产出压力。

  除了上市的商业银行之外,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联社1996年与农行脱钩后,发展上也是自负盈亏,经营上“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使资金大量流向了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晚、层次低,很多农业企业规模小,担保资源缺乏,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有限,也给金融机构的信贷介入带来很大困难。

  政府对金融机构支农成本补偿措施不到位,是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望而却步的又一因素。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农村金融服务缺乏足够的成本补偿机制。目前,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补贴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力度普遍不够,支农补贴资金因来源渠道复杂、使用分散,难以形成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的合力,未能发挥财政贴息资金在吸引金融投入方面“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3月25日召开的金融支持甘肃农业发展座谈会上,一涉农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明确表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是农村金融的突出问题。

 

 

 

  激活农村金融“多予少取”是关键

  甘肃农村金融市场调查(下)

 

  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推进

  面对“三农”融资难,政府正在逐步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一难题。

  2005年以来,央行兰州中心支行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央银行资金支持工作。目前,全省87家农村信用联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全部顺利兑付,共获得资金支持12.32亿元,使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央行兰州中心支行还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支农资金来源,并把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由农村信用社扩展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农行甘肃分行作为全国农行金融服务“三农”和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行,200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金融支农改革。该行将70个县域支行整体纳人三农金融事业部,在各类政策、资源上向三农事业部倾斜。针对“三农”业务,该行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实行专门的业务流程和审查审批通道。农业银行重回农村,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供应商,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在利率方面,正是有了农行的参与和带动,农户贷款定价水平由原来基准利率上浮70%以上,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部分家庭困难的农户贷款还享受了基准利率。近三年,农行甘肃分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58亿元,是前三年之和的2.6倍,涉农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35.1%。

  与此同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蓬勃发展起来。到2010年底,甘肃省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家,其中村镇银行8家、资金互助社2家,同时,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06家,在空白乡镇设立了4家农信社分支机构,结束了我省乡镇没有金融服务的历史。

  随着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改革、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在农村的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进一步壮大,初步形成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共存、互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在增强金融对农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上,金融机构通过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开设涉农贷款专柜,建立了涉农贷款审批和市场准人“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在机构网点、业务种类在县域间、乡镇间的覆盖水平。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商业性银行又在县区恢复设立了支行。甘肃银监局的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工商银行就在29个县区恢复设立了支行,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域新成立了4家支行,交通银行也成立了1家支行。与此同时,我省新发展起来的村镇银行也加快了在乡镇的网点建设。静宁县成纪村镇银行在未来三年内,将逐步在李店、仁大、古城、威戎、甘沟等各大乡镇增设营业网点。

  金融支农模式不断创新

  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旺盛,成为各级金融机构拓展业务领域的新契机。这使得我省金融机构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支持“三农”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农村信用联社大力推广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创新发展了“企业+农户”、“企业+保险+担保+农户”等新型信贷模式;农业银行大力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垂直化管理和惠农卡业务;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建设银行的“农耕文明”涉农贷款业务,工行和中行的“三农”担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对支持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陇西农行以龙头企业---陇西清吉洋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采取三方协议方式,向马铃薯主产区农户发放贷款,马铃薯产业及产业链上的企业、农户都从中得到实惠。2010年底,陇西县支柱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1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人的40%。

  康乐农行积极协调地方财政与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共同出资组建担保公司,并与县财险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担保、保险公司保险,向畜牧屠宰、养殖企业,养殖户、贩运户发放贷款,支持“畜牧强县”,至今无一笔不良贷款。

  自2010年以来,建行甘肃分行抓住国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三农”业务,创设“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品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和汽车下乡的涉农个人贷款。自2010年5月发放第一笔涉农个人贷款至今,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4889笔,金额5.58亿元。

  央行兰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甘肃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648亿元,同比增长38.79%,增幅连续3年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增速。

 

  金融支农各方要继续给力

  4月2日颁发的2010年省长金融奖评选条件之一便是金融机构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民生工程等领域的支持。与前两年相比,还新设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奖”。

  为了让农村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发展,中央提出,“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我省提出引导农村金融资金回流的总体目标是: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存款投放县域经济的比例,2011年达到60%,2012年达到75%,2013年达到85%。

  我省还将通过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和财政补贴,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目前,我省已被列为全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试点省份,这将更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进一步挖掘农村金融资源,推进三农建设。“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省财政厅企业处有关负责人说。

  甘肃省银监局提出,今年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到县区设立网点,出资组建贷款公司等贷款专营机构;鼓励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使全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再增加20家;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投放ATM、POS机和转账电话等金融工具。对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市场准人方面的政策支持,适当放宽准人条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密度。

  央行兰州中心支行建议,要抓紧建立以财政和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进人农村。在财政政策上,核心是“多予”,重点是建立涉农贷款贴息政策。在税收政策上,核心是“少取”,要加大税收减免优惠。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华林认为,现在国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是没问题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管理比较混乱,导致农民贷款难。

  聂华林强调,面对金融机构支农中存在的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关键要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政策性的贷款要用于支持农村贫困人口,商业性的贷款用于支持生产发展。还要建立可规范执行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支农资金的风险规避机制,在抵押条件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这样才有利于解除金融机构支农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获得更多发展资金。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