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陈锡文:"三农"问题不能放松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18  浏览:74

 粮食增产并不代表供给没问题,还要考虑需求的变化。而农产品价格关系到农民的收入,要理性地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18亿亩红线的关系。

    在中国粮食生产迎来"七连增"之际,为何农产品价格却扶摇直上?

  "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超过了供给增加。"4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专访时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国际油价的上涨也在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90%,粮食总体供求关系依然偏紧。"

  陈锡文认为,随着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是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陈锡文还谈到了当下大家较为关心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等问题,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十二五"三农发展的基本路线图。

  粮食总体供求关系偏紧

  《证券市场周刊》: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2009年增长2.9%,粮食连续7年增产。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提出,2011年粮食产量力争在1万亿斤以上,目前中国的粮食供给是否已经基本满足了需求?

  陈锡文:近7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从2004年46946.9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4641万吨,其中连续4年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这期间是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最好的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尽管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粮食生产离满足需求仍然存在一段距离,粮食总体上偏紧。而且,丰收时间越长,临近减产的时间就越短,增产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

  粮食进口的持续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5480万吨,相比2009年4255万吨的大豆进口量增加了1000多万吨,接近全球大豆出口量的60%,中国大豆自给率仅仅为1/4左右,由于自给率低,调控效果也较为有限。

  植物油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中国自己生产大约1000万吨,消费需求达2500万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40%。一些其他品种也需要进口,中国粮食进口比重已经超过国内自身消费的10%。

  中国历来都强调保障粮食基本自给,1996年就提出了保持基本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虽然目前谷物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中国是将大豆也统计为粮食的,由于大豆的大量进口,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不到90%。

  人口还会增加,粮食供求关系始终处在比较紧的道路上。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品种结构上看,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证券市场周刊》:中国的粮食生产比较偏紧,你认为存在哪些挑战性的因素呢?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粮食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锡文:现在谷物包括大米、小麦的自给基本没有问题,玉米正常需求也没问题。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大量粮食被用作能源加工。从价格上讲,如果国际原油价格超过60美元/桶,用玉米生产燃料酒精便是有利可图的,何况现在油价已经突破100美元/桶。在正常情况下玉米供给可以满足人类的消费,但大量用来生产燃料酒精就不够了。

  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燃料酒精的国家。如果石油价格继续上涨,那么美国会继续使用玉米生产燃料酒精,其他种类的作物供给会减少。根据以往经验看,减少最明显的是大豆,大豆供应减少,价格就会上涨。中国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很可能受到冲击。

  《证券市场周刊》:中国大豆和植物油供应紧张,那么是否可以调整生产结构来增加这两种作物的供给呢?

  陈锡文:这确实是一个方法,但存在客观上的限制。不妨算一笔账,2009年耕地18.26亿亩,加上复种面积,一年播种农作物可达到23.5亿亩耕地。粮食产量要实现1万亿斤,粮食播种面积不得低于16.5亿亩,剩下的7亿亩,其中2.7亿亩种植蔬菜、2亿亩种植植物油、8000万亩种植糖料,其余包括棉花、瓜果以及中药材等。2010年进口的大豆和植物油,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大致需要土地6-7亿亩。因此,在现有播种面积水平下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很难实现增加大豆生产。

  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要理性看待

  《证券市场周刊》:2010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你如何看待?

  陈锡文: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太快,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确实较大。但在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和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只有让农产品保持合理价格,才能保持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一方面要避免粮食价格暴涨暴跌,另一方面也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农产品保持在合理价格水平不仅关系到整个农产品供给,也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到90%左右,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方面有限,只能主要依靠价格调整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宽容一些。

  城乡收入差距有望出现拐点

  《证券市场周刊》:2010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你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

  陈锡文: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但1986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9年达到3.33:1。

  但值得欣慰的是,"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没有扩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十五"末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1:3.224,"十一五"末的2010年是1:3.228,变化很小。这也表明,"十一五"中多种因素构成了农民收入增加。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把握好的话,"十二五"有望成为城乡收入差距由扩大变缩小的拐点。

  《证券市场周刊》:增加农民收入存在哪些难题,未来五年应该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陈锡文:"十五"末农村人均纯收入3255元,2010年达5919元,增速非常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

  "十一五"期间主要是四方面因素使农民收入增加。首先,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彻底免除农业税。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农民减负1350亿元。其次,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对农村进行生产性补贴,2010年达到1300多亿元。再次,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服务向农村覆盖,为农民增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得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普及、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等。

  另外,政府加大了对三农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 "三农"实际支出有可能会突破1万亿元。

  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也要稳妥

  《证券市场周刊》: "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要达到51.5%,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陈锡文: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约4.6亿人;2010年,城镇化率已提高至47.5%,城镇人口约6.3亿人。过去10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其规模和速度相当惊人。如果按这个速度发展的话,"十二五"规划的城镇化率目标可以实现。

  不过,考虑到中国农民进城后很多没有享受市民待遇,中国的城镇化率则只有35%左右,这是"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

  《证券市场周刊》:中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你认为我国城镇化过程在这10年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陈锡文: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不竭动力,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的一个巨大杠杆。有学者测算,我国人口高峰是2030年15亿人,届时城镇化率将达到70%。但城镇化决不能操之过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城镇化经历了三次波折。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量农民进城,但好景不长,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城镇化被迫停下来,并且出现倒退,至少2000万城镇人口被迫回到乡下。第二次波折则是,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居民上山下乡。第三次波折是,2008年经济危机,出口订单减少,大量企业停产,2000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岗位返乡。可见,我国城镇化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证券市场周刊》:那么,城镇化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避免出现"贫民窟","十二五"期间面临哪些挑战?

  陈锡文:城镇化本质是转移农村人口,必要条件是城市能给农民提供多少岗位。要解决好城镇化,需要为进城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稳定住房以及社会保障,让农民真正享受相应市民待遇才能避免出现"贫民窟"。

  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城镇发展是建立在低成本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廉价使用劳动力、环境承担严重压力基础之上的。尽管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没有化解,遗留的问题很多。近年来,地价房价、资源品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持续较大幅度上涨,"三低"时代已经过去。在未来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化面临高成本的阻力,这也给城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以及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这可能比单纯追求城镇化率的提高更为重要、更有意义。要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提高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证券市场周刊》:我们一直强调坚守18亿亩红线,那么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土地矛盾应该如何应对?

  陈锡文: 根据1996年开展第一次农业普查的结果,当时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但2008年降到18.26亿亩,可见耕地面积减少了很多。

  土地失去了便难以补救。在我国国土面积中,耕地仅占1/8。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科学规划,使建设用地尽量避开农地,有效遏制耕地减少势头。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