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牛有成:“三农”要在新格局中实现“三新”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18  浏览:110

 

  充分考虑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长远需要,北京“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要精心谋划,找准定位,引领首都“三农”围绕“新”字完善思路、部署工作、落实任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是农业要在大背景定位中实现新价值。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是支撑首都经济发展和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基础。我市包括农林水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万亿元,使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有生活、生态、示范功能。市民去郊区休闲度假、观光体验,享受大自然提供的生态服务,这就使得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不断显现。农业要实现生态服务价值,需要我们挖掘其文化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花卉产业、会展农业、循环农业、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体现我市农业的绿色、人文、科技特征。明年在昌平举行世界草莓大会就是提升农业新价值的重头戏。农业发展提升新价值,转变思维方式,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宣传效应。如昌平苹果拍卖6.6万一个,密云鱼王拍卖39万一条。

  北京的消费市场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拓展增值空间大有可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但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生态宜居的基础,还是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和城市应急供应的基本保障。我们一定把农产品安全作为农业核心竞争力去培养,绝不可懈怠。以“菜篮子”工程为例,目前全市蔬菜生产的自给率是25%到28%,力争年内提高到30%以上。同时要加强与河北、山东等省市合作,加大周边的蔬菜基地建设,有效地调控全市的蔬菜需求。

  二是农村要在大格局发展中拓展新空间。跳出“三农”认识“三农”,重新审视农村在首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们认识到农村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怎么解决?仅靠城区自身解决是很艰难的,农村是首都发展的战略新空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2020年以前,全市建设用地空间的拓展,主要依靠盘活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承载力。解决城市协调发展诸多问题,根本途径是实现功能、产业、公共资源向郊区有序疏解,带动人口转移,实现四大功能区协调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尽快弥补农村短板,城市的长板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的结果,直接受益的是农民,最终受益的还是全体市民。中心城区、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这四级体系是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农村一定要在这个布局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在新城建设方面,要发展以通州新城为代表的顺义、亦庄等新城,解决核心区人口密集的问题。在小城镇建设方面,要吸纳农村人口、集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要以10个社区为试点,以新兴产业为依托,按照规模适度、宜居宜业、就地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全面启动。城乡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只有城市文明、城市高端生产要素尽快辐射到农村,农村才能加快发展;也只有创新农村规划、土地、社保、就业等制度,农村才能充分发展,并在发展中疏解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

  三是农民要在大市场运作中成为新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培育出新农民。新农民要通过新产业的实践、新生产生活方式的塑造、新文化意识的熏陶,特别是要通过市场经济洗礼后才能培育出来。农民是产权关系清晰的新主体。要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结合实际运用好土地政策,做好土地流转、确权等工作。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民主管理是农民当家做主的实践形式,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明晰的产权关系,有了明晰的民主权利,农民不能再附庸在集体组织上,不能再“等、靠、要”,农民就会找到市场主体的感觉,找到新农村建设主人的感觉。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新主体,市场经济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