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冯爱林等:调整信贷结构 促进农村消费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21  浏览:116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消费第一次出现在投资和出口之前。仔细研读这一表述,对涉农金融机构主动谋划信贷调结构,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意义重大。

 

  结合湖北省孝感市的实际,我们认为,大力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引导推动工作,是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一环。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是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看,消费需求的作用相对稳定,投资需求在经济波动时期起着主要作用,而出口需求则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可见,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即扩大内需,是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13%至17%。扩大农村内需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积蓄后劲,注入持续的动力。因此,主动谋划信贷调结构,大力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推进工作,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成为我们认真考虑的重要工作。

  三种因素制约农村消费信贷较快增长

  从孝感市的情况看,影响农村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金融业务萎缩。在市场化取向下,金融机构纷纷精简基层网点,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孝感辖内共有乡镇115个,金融网点213个,多为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个别乡镇无网点。

  农贷准入条件控制较严。金融机构发放农村消费贷款时,要求有足额有效抵押,有的要求多元担保,如一家银行要求担保人必须达到5人,其中一人必须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些条件是多数农村消费主体不具备的。有的机构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导致了惧贷现象。

  农村信用体系与社会保障不健全。首先,孝感涉农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弱化了金融机构向农民提供贷款服务的意愿。同时,农村消费主体信用水平不高,也使金融机构慎贷。对孝感市农村信用社的调查表明,近5年向农村发放的消费贷款逾期率达到了19.5%。其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力度和受益面还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多数农民还在为子女上学、防病、防老、防灾积攒资金,60%的农村居民持审慎消费态度。再次,农民贷款消费有顾虑。收入不稳定是农村居民超前消费的最大障碍。金融危机以来,孝感市有70多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市场和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对超前消费一直心存顾虑。

  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消费信贷

  随着农村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发展信贷业务迎来了良好时机。

  涉农金融机构要按照“选择市场、控制风险、跟进预期”的原则设定贷款用途和对象,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的产品,同时要改进服务,推进金融知识下乡,提高农民金融知识水平和技能。

  进一步降低消费信贷门槛。一是设定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准入条件。对有抵押物的可直接贷款,有担保的按照风险可控额度发放贷款,没有担保的由单位、街道或村委会出具其具备偿还能力的证明,发放微小消费信用贷款,也可通过评级授信发放贷款。

  根据农村消费和收入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灵活掌握贷款的发放时间和期限,提高借款人的资金利用效率。贷款利率也可根据贷款人占用贷款的实际时间确定档次,在资金投放计划上为消费贷款预留空间。

  调整内控管理机制,免除非责任性贷款责任追究。建立科学的贷款责任认定标准,严格区分追责与免责界限,因不可预见和不可抵御因素影响而出现不良的应免除责任。

  构建推动农村消费信贷较快发展的联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金融资源配套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农村购买家电、汽车、大型农机具等商品的补贴率,扩大补贴范围。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村居民预期消费解除后顾之忧,提振农户贷款消费的信心。

  二是要充分利用金融资源为农村居民稳定增收创造条件。信贷资金要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银行+财税+劳动就业培训+企业”的联动机制,银行发放贷款,财政贴补利息,税务减免税收,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为企业培训熟练的技术管理人员,全方位为企业发展营造环境。

  三是建立农村消费信贷风险分摊与补偿机制。建立分层次的涉农担保体系,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覆盖面。制订与家电下乡政策配套的措施,出台农村消费信贷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农村消费信贷给予适度的利息补贴。由财政、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银行消费贷款呆账基金,根据近年农村消费贷款呆账率等额提取农村消费贷款呆账基金,进一步降低银行风险。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