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张文志:大胆创新 带领村民在“借”与“还”中发牛财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24  浏览:118

    在许多不熟悉的人眼中,今年39岁的张文志也许只是出生在筠连县巡司镇的一个普通农民。但是,在筠连镇海丰村一说起张文志,那可是个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由他创办的瑞丰生态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推行的“借牛还牛”办法,正带动周边群众逐步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吃苦耐劳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和许多同乡一样,创业之前的张文志也曾外出打工多年,从事过不少行业的工作。

  1987年,仅仅15岁的张文志就到筠连县城学修自行车,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灵活的头脑,他迅速掌握了修车技术,并深得师傅的喜爱。师傅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将大量的活计交给他干,使得他的修车技术日渐熟练,店里的生意自然也越来越好了。1992年,张文志在师傅的鼓励下,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开了一间自行车修理店,凭着精湛的技术,以及为人诚恳、待人和气的性格,讲诚信重良心而收费合理的经营理念,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仅仅两年时间就赚到了一笔钱,掘得了发展事业的第一桶金。

  但是,张文志并不满于现状,他还在思考下一步的打算。修车之余,张文志利用空余时间在县内和县外积极考察其它项目,谋划着发展其它产业,赚更多的钱。在寻觅的过程中,一个项目进入了他的视线,那就是机制泡粑。那时,筠连县还没有机制泡粑出售,各个早点店卖的泡粑都是各店手工制作:产量低不说,质量也良莠不齐。

  经过反复思考后,张文志毅然到外地去学习机制泡粑的制作方法,并购回了机器设备,在筠连开起了第一家机制泡粑店。机制泡粑的特点是产量高,形状、色泽和质量均比普通手工泡粑好,再加上张文志一贯的诚恳待人、讲究信用和善于宣传,他的机制泡粑迅速畅销整个筠连县城,并随即销售到了乡镇。销售高峰期,张文志的机制泡粑占县城泡粑销量的60%以上,每月获纯利可达3万余元。

  正在张文志机制泡粑事业发展红火的同时,其它商家也看到了机制泡粑的优势,筠连县城迅速冒出了数十家机制泡粑生产作坊,市场饱和后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在仔细分析市场和权衡利弊后,张文志断然放弃了机制泡粑产业,随着打工潮开始外出打工。几年打工的经历,让张文志受尽了艰难也尝遍了酸甜苦辣,但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反而让他萌发了再次自主创业的念头。在外打工的张文志通过自己勤奋的劳动和聪明的头脑,积攒了一笔财富,他想,家乡还处于贫困地区,经济还很落后,家乡也有创业的条件,如果回去创业,还可以带领一部分人致富,为家乡做点贡献。

  返乡创业带领乡邻共发“牛”财

  2001年,决心返乡创业的张文志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酒厂,并利用酒糟进行生猪养殖。这一偶然的举动,让他看到了养殖业中的巨大效益,从而坚定了他发展养殖业的信心。

  现代的养殖业必须依靠科学的饲养、规范的管理才能壮大规模,于是张文志开始积极摸索养殖经验:买书自学,请教有经验的兽医,认真做观察和饲养记录……凭着认真踏实、好学上进的精神,张文志很快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养殖方法,而他开办的养殖场也取得越来越好的效益。随着规模的扩大,张文志开始由养猪转向了效益更好的黄牛养殖。2009年,张文志在筠连镇政府的邀请下,在筠连镇海丰村投资200余万元成立了瑞丰生态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

  筠连镇海丰村一直就有着肉牛养殖的传统,但是基本上都以户为单位,以家庭院落为饲养地,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防疫、喂养都处于低级水平。张文志将合作社落户海丰村后,首先就着手调动本地群众的养牛积极性。在他看来,合作社要发展,必须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而要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受益。

  “合作社的成立,周边村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张文志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让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村民能养得起牛并科学养牛,从而“一起致富发‘牛’财”。于是,一种新型的肉牛产业模式在海丰村被推广开来,那就是“借牛还牛”,即由合作社提供优质能繁母牛给农户饲养,并免费提供相应的防疫、管理等技术指导,母牛增值部分及所产牛犊由合作社以市场价格回收,产值全部归农户所有。这种分户寄养能繁母牛、集中育肥架子牛的模式,不但让农户饲养一头牛一年便能增收2000余元,也让瑞丰合作社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同时,合作社聘请当地群众进行饲养、管理等工作,解决了海丰村240户农户的就业问题。

  同时,对“借牛还牛”这一模式的发展,张志文还有着更深的考虑。由于海丰村群众主要是以养殖本地牛为主,这一品种肉质并不算好,生长期也比较长,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借牛还牛”,由合作社购买优质的品种借给农户养殖,可以使群众毫无后顾之忧的接受新品种。目前,海丰村的肉牛养殖已逐渐以优质肉牛“西门塔尔”和“利木赞”为主,这两个品种的肉牛不但肉质更好,而且长势也比本地牛快,块头更大。出栏时间的缩短,重量增加得更多,也实现效益的更大化。“以每头母牛三年产两头小牛计算,领养一头母牛一年至少能赚2000元钱。”张文志帮村民算账算得很清楚,目前不少村民一年领养4、5头优质肉牛,一年下来就有超过10000元的收入。

  培育人才目光长远增强发展后劲

  为了给养殖企业培养自己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填补筠连职业学校中畜牧兽医专业的空白,2009年8月,在张文志的推动下,瑞丰专业合作社联合筠连县城南职业中学合作创办了畜牧兽医专业,合作社不但聘请了专家担任顾问,还免费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使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自己所学专业也了解得更加透彻。

  目前,瑞丰生态专业合作社在海丰村的养牛基地占地300亩,优质肉牛存栏数300余头,优质能繁母牛800余头,预计2011年出栏量在2000头左右,光养殖一项,年产值便在1000万元以上,获利200余万元,带动420户群众养牛。计划三年后,年出栏10000头优质黄牛,带动2000户群众养牛,以海丰村为中心,辐射带动10个村走致富路。

  对于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张志文早已做好了打算,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定点屠宰加工点,把瑞丰生态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一个集酿酒、黄牛养殖、牛肉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合作社正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而张文志不但以养殖业带动了群众致富,也为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