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王玉杰:“菜贱伤农”——农民未来的出路何在?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26  浏览:176

  中国大地突然刮起的“菜价跳水”的旋风,让广大农民兄弟措手不及,伤痕累累,各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极端事件,物价不稳不仅仅伤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产生不利影响。那么此次“菜价跳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物流成本过高?还是中间环节过多?是信息沟通不畅?还是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一方面是菜价的高企使市民生活压力增加,另一方面是菜价太低让农民利益受损,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世界上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此次的“菜价跳水”事件亦是如此,它不是因为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全面、深层次的综合性因素造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长期问题,这些积弊长久以来未得到社会、政府等职能部门的重视,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一次总暴发。此次事件中,无论是物流环节、经销环节、信息环节还是落后的供销体制,都在一定层面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是简单的、轻易可以解决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农民的出路何在?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认为目前加快步伐,实现真正意义的“农超对接”,是有效缓解此类事件的办法之一。“农超对接”的实现可以直接降低物流成本、抑制通胀、解决信息不畅、降低中间商环节、实现低碳化绿色物流。

  所谓的“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与原有的农产品经过农民-批发市场-批发商-本地市场-供应商等至少5个环节相比,“农超对接”减少了至少三个流通环节,商务部调查表明,农产品流通每增加一个环节,至少会加价5%到10%,这一轮流程下来,农产品的身价几乎翻了一倍。而在进行农超对接之后,这部分原本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直接“转移”到农民口袋,并最终惠及消费者

  “农超对接”工程自2009年实施以来成绩显着,但现阶段采用“农超对接”模式的零售还仅限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几家零售巨头,大部分超市还在进行传统的果蔬采购。而从农超对接获益的农户相比于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来讲更是微不足道。因此,农超对接在我国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超对接”听起来很美,但是实际上“农超对接”还是有一个相当高的门槛的,超市会对农民生产的规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进行非常严格的把关。

  从目前来看,农超对接在发展当中还存在的障碍,首先是很多农产品生产基地还不具备规模化生产和长年供应的能力,产品缺乏标准化;其次,零售企业没有跟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两者利益分配也存在问题。第三,缺乏一个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使得农超对接在全国推广当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综合这三方面因素,所以说农超对接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符合要求的农村合作社的缺失

  从目前来看“农超对接”接口“农村合作社”远远不能满足超市要求,以超大型超市沃尔玛、麦德龙等为例,其更加看重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整个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对供应商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在进行农超对接活动时,不仅仅是要建立简单的采供关系,还要通过专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对供应商进行持续的技术服务,促进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食品安全,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所以与更多规模大、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社合作几乎是此类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的第一前提条件。而对于中小超市来讲,同样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很多超市都希望能找到的合作伙伴是公司或合作社,把松散的菜农组织起来,这样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比较容易控制,但符合这种要求的合作社并不多。另外,超市一般要求供货方按照超市上架要求完成包装,这一点大多数专业社都难以做到。

  而各“农村合作社”的现状是由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品安全质量难以达到超市要求;第二,即使安全条件满足,符合规格要求的产品比例又较低,有效供货量受到影响;第三,产后普遍缺乏必要的预处理措施(清洗、分拣、预冷、包装等),导致产品运输存储环节腐损率高。

  而农民对讲,他们需要的是稳定的销售渠道,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66%的农户认为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稳定,希望通过合同收购的农户比例达35%,希望企业收购的农户比重为27%.对具有特定农产品生产分散零星特点的中国农村来讲,农产品进入超市物流成本高,缺乏统购销,障碍重重。农超对接对于农民来讲就象带刺的玫瑰,好看而不好摘,实现不易。

  综上所述,应该说“农村合作社”作为“农超对接”的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是要如何培育出合格的农村合作社(供应商)。通过建立大型农产品采购商(超市)、合格农产品供应商(农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完善的合格农产品供应商选择和培育机制、监测系统,搭建出中国合格农产品供应商信息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农超对接”.

  “多式联运物流项目组”组长张德茂教授谈到,作为艾维集团重点研究并大力推广的“为农服务信息双向配送”平台,是现阶段实现“农超对接”的一个极其有意义与务实的信息平台。该平台提出了变单向配送为双向配送的“枢纽配送”概念,该平台的推出彻底解决了“农村合作社”在这几年的“农超对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一个平台、双向配送、四方受益的格局。其未来的发展将是无限广阔的,“农村合作社”一旦采用了“为农服务信息双向配送平台”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必然会起到超市与农民之间纽带的作用:

  1.农村商品集散枢纽

  农村商品与农产品的双向流通将彻底建立,不仅仅是日用商品、农机产品可以通过配送网络快速流向农村市场,同时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也将通过这个网络快速的流向城镇,最终形成一个以承办企业为核心,配送网络为基础、“为农服务信息双向配送平台”为接口的农村商品集散枢纽,这个枢纽的建立将会提高物流效率,同时不再出现运输工具空驶的情况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极大的强化企业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同时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无论商品的流通还是信息的流动都将成为企业新的赢利增长点。

  2.农村商品流通的产业化

  加速了农村商品流通的产业化进程,当上下游农村商品信息沟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时,农副产品面向城市发展,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自然是水到渠成。充分利用承办企业这个农村商品集散枢纽,可以汇集各地的农副产品收购企业,通过对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包装贴牌,建立当地农副产品的品牌意识,实现农副产品进城,降低流通环节,将农超结合做到了实处。

  3.符合国家政策,成为示范工程

  承办企业以“为农服务信息双向配送平台”做为面向农民兄弟的信息窗口,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同时政治层面也满足了政府要求并得到认可,“为农服务信息双向配送平台”不仅仅是拉动农村消费,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配送网络,还让假冒伪劣的食品、药品无可乘之机,并彻底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进一步扭转了农民卖贱买贵的问题。承办企业通过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了配送双向、一网多用,形成了国家、企业、加盟店、农民四方受益利国利民的大好局面。这种良性循环一旦建立则农超结合、三农问题也必然得到实现,企业的区域影响力将大增,必然得到当地政府认可,从而真正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目的。

  就整体而言,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农超对接”还处于探索和过渡阶段,但未来迅猛的发展趋势已成必然。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的速度,最晚20年内,零售企业将实现100%农产品直采。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