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彭小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28  浏览:156

  


 

       荆楚田野春潮涌动,“铁牛“欢唱着春之歌。今年,我省共有300多万台农机投入春耕。

 

  在过去的五年,我省农民投资102.5亿元购买农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十五”末的46%提高到56%,年均增幅是“十五”期间的4倍。

 

  从手工工具到畜力农具再到如今普遍使用的机器耕种,上一辈人的梦想在荆楚大地正转化为现实图景。

 

  而50年前的春耕,又是如何?本期《焦点》以时间为线,从视界网、湖北图片库里挑选出9幅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力图通过新旧影像的纵向对比展示湖北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农业机械化”进程回顾:

 

  “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这看似辉煌的成绩背后,是我国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艰辛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经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集体化生产、包产到户、取消农业税、农机补贴等里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经从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并加速向高级阶段迈进。

 

  观念的提出

 

  1959年4月29日,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农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人民公社的成立

 

  7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基层普遍成立农机站。各地运用集体力量,有计划地改变生产条件,开始对部分耕地进行平整改造,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基础条件。

 

  科技迅猛发展

 

  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力增强,科技迅猛发展,收割机、插秧机、起垄机等多种新型农机产品批量应市,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开始发力。

 

  惠农政策出台

 

  自2004年以来,连续发出的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纳入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四两拨千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推动农机工业发展的同时,改善了我国农机装备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加快了农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升级换代。

 

  如今,农机购置补贴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力。

 

  “十二五规划”书写未来

 

  作为工信部发布的第一个“十二五”行业规划,《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农机工业到2015年要实现总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出口贸易额将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农业机械化改变了什么?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那么,农业机械化作业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种田告别‘三弯腰’,丰产增收又省力”,农民朴素的话语回答了农业机械化的核心意义: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解放农业生产力。

 

  简言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高效率的劳动生产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者不再被农田羁绊,留守家中从事“一条龙”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成为粮食种收的主力军。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一改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田园里,处处可见驾着“铁牛”驰骋沃野的农机手。如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

 

  同时,一系列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处处美景如画的新农村让人流连忘返。“年年春相似,岁岁景不同”,荆楚大地广袤的田野里,“铁牛”奔腾,希望升起。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