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世相深看:三农专家致信袁隆平的微言大义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4-30  浏览:44

 

  三农专家(研究者)李昌平 以袁隆平 的一位普通粉丝的身份致信袁隆平说:“您作为杂交水稻 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相信您一定能培育出更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

  李昌平在信中列举了6个理由,通俗易懂,无须赘言。不过,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看也许值得进一步解读李昌平致袁隆平信中的微言大义,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拿什么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也实际上是能否让全球的人吃饱饭的问题,当然也涉及正义和公平,以及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方向问题。

  李昌平担心的是,现在种子发展形成了杂交化、转基因化趋势,常规(传统)育种的种子可能式微,因而将造成农业的危机。这实际上指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水稻既要有转基因水稻,也要有杂交水稻,更要保留传统(育种)水稻。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以后若遇天灾人祸时种植者有备份和补救的种子,也在于为未来的育种和栽培提供了多样的途径,并创造了条件。例如,如果没有少量的野生稻 的存留和袁隆平发现了这样的野生稻,就不可能让袁隆平培育出今天多种高产的杂交稻。

  李昌平希望袁隆平培育传统种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与转基因之类的种子相比,传统种子更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法宝。威尔逊 在《生命的多样性》中说:“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封闭的基因库———一个不能与其他物种交换基因的生物集合体。如此程度的种间隔离,使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遗传特征,并占据独特的地理分布范围。”这意味着,每一个物种不仅是长期进化的产物,而且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这些传统种子与人类相生相伴,是实践检验过的最好的物种。

  转基因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育种当然是一种大有希望的科技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因为,与传统育种相比,转基因等技术并不稳定,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转基因种子还没有经过时间和更多的科学研究证实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放弃我们的传家之宝。

  培育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传统(常规)品种更在于能维护生产和经营中的公正和公平。由于转基因技术 的介入,更多的科技和商业利益集团早就在假借转基因技术对各种粮食种子申请专利,并把这些种子纳入自己的垄断范围。一些科技公司只是转入了几个基因序列,就要把这样的转基因种子当作专利,不许广大农业种植者使用。更有甚者,有些转基因技术还美其名曰“终结者 ”,让种植者今年播种收割后留下的种子不能再用,必须年复一年地购买这些转基因公司的产品。商业的专利正在限制和控制农民的生存权。这种做法等于是把所有人的共同劳动所得变为己有,而且还要把公共物品占为己有,正如要把空气、水和阳光申请专利一样。

  李昌平致信袁隆平的要义还在于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问题。转基因技术等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转基因才能拯救传统农业和解决所有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转基因也并非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方向。理由很简单,转基因可以探索,但其好处多于坏处的结论还没有得到证实。更为重要的理由是,人类的吃饭问题最根本的症结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制度。制度的要素中不仅要保证分配的公平,而且前提之一还在于要让农民有自由选择种子的权利。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