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中国广播网:城乡统筹发展论坛——让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起来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5-07  浏览:76

      第二届统筹城乡发展论坛今天(6日)继续在北京郑各庄召开,讨论农村自主型城市化,专家认为应该让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有意思的是会议召开地点的郑各庄本身就是农村主动城市化的成功范例,但是他们同样面对着一些尴尬的问题,比如他们建立的品牌温都水城就是小产权房。

  温都水城在京城算得是一块叫得响的温泉洗浴牌子,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温都水城是建设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属于问题多多的小产权房呢?郑各庄通过十几年的主动城市化取得了让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羡慕嫉妒恨的成绩,更别提回龙观、天通苑这种被动城市化所造成的“睡城”。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黄福水满脸都是自豪。

  黄福水:我们郑各庄村面积是4300多亩,人口1400,我们的企业跟土地拴在一起了,企业是你的股东,企业土地收益平均分配,两者分配形式不一样,我们既享受城里人的医疗保障,同时也享受农村产业的收益,现在农民不是进城争工作,现在是农民自己造工作,过去十年没有这些设施保障,没有学校,这些年来也不是靠政府,要等政府来投资,我觉得再过十年,郑各庄村还是十年前的郑各庄村,不可能有今天郑各庄村,所以我们说不等不靠。

  但是郑各庄同样面临着集体土地不能流转的尴尬,这一点与其他农村没有任何不同。

  黄福水:但是农村城市化还有一个瓶颈,就是集体主义,还是资产,形成不了资本,孩子上学城里人能把房子抵押给银行送孩子上学,现在农民还是不行。所以我觉得还要请专家学者呼吁,让农民也充当投资型的农民,把农村农民推向市场,我觉得社会也就安定了,矛盾也就少多了。过去我们卖资产,现在我们形成50亿的资产规模,如果这些资产变成了资本,那我们郑各庄村,也会走出去。

  其实农民进城不仅仅是住上楼房或者把农村划进城市那么简单,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总结,现在农民进城的方式有三种,一、迁徙进城。二、被动进城,也就是由于非农产业和城市扩展,居住空间也被城市包围,或者进入城市的辐射圈,现在城中村改造绝大多数形式是这样的被动进城。三、郑各庄式的主动进城。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耿明斋:一个问题是农民进入城市以后,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活方式对接问题,这些问题会引来一系列变革,另外土地和宅基地的利益分割,也不管是那种城市化方式都会涉及到宅基地利益问题,被城市化存在着宅基地总量当中有多少继续由村民占有,或者属于村民利益的范畴,又有多少是属于开发商的,开发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多大?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天勇算了一笔帐,我们未来需要多少土地,城市建设需要1亿亩,交通、水利建设需要1亿亩,未来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以后,可能需要增加5000亿斤粮食,还需要7亿亩耕地,所以未来我们有将近9—11亿亩土地的缺口,似乎无论从土地的需求还是农民进城的需求上来讲,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都已经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耿明斋表示:

  耿明斋: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已经成为现实的问题,几乎我们走过的地方的领导和农民都有一个愿望,我们的集体建设用地能不能给予跟国有土地同等的流转效益,也就是大家都在呼吁的小产权变成大产权,如果这样的问题解决了,城镇化资金投入问题也就相应得到解决了,所以现有的土地流转是必然,但是如何流转,谁是出售决策者,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如何避免流转当中腐败等等都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所以现在连基层干部都普遍认同,现在是到了把土地权还给农民,把进城选择权给农民时候了。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