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采集
山西晋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89个
作者:admin6     来源:晋城在线 2011-05-06     日期:2011-05-07  浏览:132

  原题名《山西省政协调研组听取晋城三农工作汇报》

 

图: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雁红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图: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雁红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5月5日下午,以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雁红为组长的省政协“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课题调研组在晋城市召开座谈会,就主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听取晋城市相关情况汇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清宪、市委副书记冯建平,市政协主席师建平,副市长焦光善,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申会出席会议。会议由师建平主持。

  王清宪介绍了晋城市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王清宪说,2010年是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也是晋城市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全市各项工作起步良好、推进有力、效果明显。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趋优的态势,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二是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复产复工进度加快;三是积极开展抗旱保麦,春耕备耕有序展开;四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全力推进。

  王清宪说,在“三农”工作方面,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诸多挑战,创造性开展工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取得历史性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目标。

  王清宪指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开辟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的基础年。下一步,我们将深刻认识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努力克服制约晋城发展的产业结构单一和转型跨越紧迫感不强的两个“短板”,切实增强转型发展的紧迫感。要按照袁纯清书记和王君省长对晋城工作的要求,以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促转型、谋跨越,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努力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一同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同推进,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一同推进的示范区,真正把晋城建设成为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王清宪希望,调研组今后能多关心晋城、关注晋城,为晋城的发展出谋划策、多提宝贵意见。

  随后,焦光善汇报了晋城市“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农民增收”情况。近年来,晋城市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取得了长足进展。截止去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89个。与此同时,晋城市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加快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成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法宝,造就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593元增长到去年的5899元,年均增长10.4%,比“十五”年均增长6.4%,快了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95.5元,同比增加286.8元,增长17.8%。按照“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的要求,2015年晋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1800元,年均增幅要达到15%。

  李雁红在讲话中对晋城市“一村一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当前,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并且就“十二五”如何让农民收入翻番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及措施。晋城市在“三农”方面做出了成绩,积累了经验,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调研组将把晋城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总结推广,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李雁红强调,要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加强领导,要多措推进,提升农业级次,带动农民增收。要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好农业、林业、水利、教育等部门的资源。要加大农民培训和转移的力度,严格地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要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要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个机遇,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的高地和先行区,先行先试。在城镇化建设当中,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公司加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加基地这个模式,提升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和水平。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做实“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工程,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家庭性收入的增长。要创优环境,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多项联动,以此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增收。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