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农民专业合作社: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以浙江临海市上盘西兰花合作社为例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5-09  浏览:374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难点和成因,介绍了上盘西兰花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解析了合作社得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机制,认为合作社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社员的经济利益是根本,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是关键,提高社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是基础。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农产品收获环节的不科学行为,农业生产环节表现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专门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力图从技术和法律层面着手保障农安品质量安全。

  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特点密切相关。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环节多,过程复杂,在农产品生产的诸多环节中都存在出现威胁质量安全的可能。尤其是我国,目前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数量众多、生产经营分散、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在时间、空间和生产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期望数量有限的专职监管部门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仅仅依靠加强技术检测和监管,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检测来彻底有效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要保障农安品质量安全,必需从农产品生产的特点出发,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镶嵌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尤其立足于早期阶段的预防,从生产源头控制并对有问题的农产品甄别追溯。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从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农户入手,对农户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应用、简单初加工以及成品或半成品的运输贮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农业微观生产主体的组织载体,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同类农产品生产者依据一定的原则组成的,对本组织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具有较强协调和约束作用的经济组织。由于合作社成于对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可以发挥突出的作用。浙江省临海市上盘西兰花产业合作社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案例分析

  1.合作社简况

  浙江临海市上盘西兰花产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6月,注册资本1303万元,合作社现有成员包括加工企业12家,运销大户4家,中介服务组织1家,种植农户1321户。合作社拥有基地面积6.8万亩,2006年实现总产值1.9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农户收入比2005年增加15%左右。

  2.合作社成立的背景

  上盘西兰花产业起步于1989年,经过曲折发展,到1998年,西兰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万亩,开始成为上盘镇一大支柱产业,由此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和蔬菜交易市场。产业化体系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扩大了西兰花的种植规模。2002年上盘西兰花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大部分产品出口日本。上盘西兰花产销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西兰花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技术体系、规范的操作方法和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经营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2002年初,上盘西兰花出口的主要市场日本,为了确保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施“中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对每批次进入日本的蔬菜都要进行检测,农残检测项目从6种增加到43种。这种严格的检测使临海市的西兰花出口严重受阻,西兰花烂在田间,被农民称为“苦菜花”.二是分散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载体,农户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方式,农户利益常常受损。同时,企业之间也存在无序竞争,导致西兰花产业生产经营陷入低谷。因此,寻求新的西兰花产业组织方式,提高西兰花质量,成为西兰花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2002年6月,根据共同发起人的意愿,由镇政府牵头,4家龙头企业及运销大户发起,834户农户参加,成立了临海市上盘西兰花产业合作社。

  3.合作社控制西兰花质量安全的主要做法

  (1)加大质量安全宣传力度,提高社员安全生产意识。针对社员在西兰花生产过程中普遍忽视质量安全的实际情况,合作社花大力气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种植、加工、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规程,并采用宣传车、电化教育、张贴墙报等多种方式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广泛宣传西兰花质量安全管理知识,提高社员对西兰花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2)开展安全生产操作培训,提高社员安全生产能力。为了从技术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社员的安全生产技能,合作社聘请农技专家举办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班,组织社员参加专门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合作社还从社员中选择部分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骨干社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安排他们作为合作社的专业植保员和技术辅导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社员进行手把手的培训,指导农户正确用药、安全用药。

  (3)建立安全生产制度,规范社员操作行为。为了杜绝农户在用药、施肥中的不规范做法,合作社为每户社员建立了西兰花生产过程田间管理档案,建立农药使用责任追溯制度,实行“三定、三记录、两监管、一检测”制度和“三统一制度”.“三定”即指定农药使用品种、指定农药购买地点、指定农药使用时间,以禁止外来农药混用;“三记录”是指由营业员在社员的《农资购货卡》上填写购货记录,种植户对田间使用农药品种和数量如实记录,科技服务部对农药的使用要有档案保存记录,为保证出境蔬菜的质量安全提供完整的依据;“两监管”是指合作社自备专职质保员,其任务是了解和指导病虫害防治,监督管理农药的使用,同时,对作业区内的种植户社员实行捆绑式管理,要求社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一检测”是指对早熟品种做到先检测后收购。合作社全程监控农药的使用,保证西兰花的农药残留完全符合严格的出口质检标准。

  (4)应用新型农业技术,降低安全生产成本。合作社先后引进、推广应用杀虫灯、性诱剂技术,提倡使用矿物油制剂,如“绿颖”(由韩国SK株式会社生产的一种控制害虫、害螨的高效、低毒矿物油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产品安全性。2005年每亩均值达到2500元,净利润1000元。

  4.合作社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效

  经过持续不懈的培训宣传,大部分西兰花种植社员都能严格遵守田间操作规程,自觉执行质量安全标准。在生产季节听从技术人员的指导,合理安排生产,统一到农药销售店购买规定的农药品种,统一限量施用农药。2006年,日本出台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抬高了农产品出口门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蔬菜基地停止出口西兰花到日本,但临海上盘西兰花在严格农残管理制度下,持续不断地出口西兰花到日本,且从未出现农残超标现象,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出口日本326批次,总产量4336吨。

  2002年西兰花生产基地通过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003年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浙江省绿色农产品认证,2005年被命名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碧畅”牌西兰花在2003年、2006年均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近三年,上盘西兰花出口2300多批次,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阿联酋、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及香港、澳门等地区,批批通过严格的检测,从未出现农残超标,成为出口商最放心的西兰花生产基地。

  三、启示

  上盘西兰花合作社的实践表明,合作社完全能够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载体,而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有效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作用,主要得益于合作社在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

  1.以社员的经济利益为根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会对自己的经济行为作出成本收益分析,〔3〕一旦发现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生产安全农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他就会积极主动配合生产。上盘西兰花合作社具备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购销合同确保社员生产的农产品顺畅销售,社员的自身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这是合作社得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所在。

  2.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是关键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经济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4〕合作社通过建立生产过程田间管理档案,建立农药使用责任追溯制度,实行“三定、三记录、两监管、一检测”制度和“三统一制度”,对作业区内的社员实行捆绑式管理,社员互相监管,一户违约,各户有责,这种制度化的监督机制成为合作社得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3.提高社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是基础

  事实证明,大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都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密切相关。上盘西兰花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优势,一方面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社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社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另一方面,对社员进行免费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社员安全生产的操作技能。这种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为理念,以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为手段的基础性工作,对合作社得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略。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