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全部要素,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架构,分层次、分渠道地整合所有现代烟草农业生产要素,形成一种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化模式,其基本内涵可简要地概括为“创新一个组织、聚合全部要素;培育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社会;协调各方利益,和谐合作关系”。
关键词:全要素合作社运行模式;内涵;现代烟草农业
本文执笔者为:萧洪恩、王娟、王昌军、李振永、程浩、朱宝玉、杨寒文、马丹。
基金项目:湖北省《现代烟草农业烟叶生产组织与服务体系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YCYYC0010;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践运行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C22)。
湖北省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运行已有较长历史,但在运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介入利川市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运行实践中发现,困扰合作社运行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总体上说是因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诸生产要素的有机联系困境。到目前为止,利川基地单元烟草合作社经历了两个阶段,几乎同样反映出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一般问题---动力不足、效益不佳等。两轮的实践为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现代烟草农业组织与服务体系的关键问题。经过实践及反思,特别是对各地合作社发展经验的思考,笔者提出“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作为利川市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改进型,以供理论与实践界批判、指正。
一、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的现实背景
为了阐明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来源及类型,我们使用实践介入一词,作为我们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说,整个研究方法的大的类型,一是理论研究,一是实践总结,通常所说的实证研究,无非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结合态。我们主张的实践介入,也同样是一种结合态,但其实践性又强于实证研究,颇类社会实验,但又没有社会实验那样具体、细致。实践介入方法的基本内涵在于:与全面实践相比,实践介入并不着眼于直接实践的具体操作,而着眼于全程关键环节的指导、控制;与一般的考察、视察、调查的局外人相比,实践介入表明我们是当局者,是局内人;与直接主持、领导的工作相比,实践介入又相当超脱,通常用观察渗透理论来表现;与单纯的经验总结或理论研究相比,实践介入又强调实践反驳理论,显示出研究的批判性、实践的验证性。正是通过实践介入,我们提出了“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其提出的具体现实背景如下:
(一)内部体制风险:烟农合作社的创生动力。
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规避各种风险。我们的实践介入表明,现代烟草农业生产面对的各种风险并不像其他农业生产类型,比如,并不直接参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竞争,而由专卖管理体制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对接,一定程度降低了市场风险,并相应地把这一风险转型为内部体制风险,即烟叶收购政策风险及一定程度上的烟叶交售风险。至于其他风险,如自然风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生产环节,则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问题,但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方式,强化组织生产力,把烟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加以化解。
(二)行业主导型:烟农合作社的组织类型。
专卖管理体制使现代烟草农业在总体上表现为行业主导型发展格局,并相应地经历着体制变革。如利川烟草农业在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变革即是由利川烟厂主导的“本土化龙头企业+农户”的企业带动型转向了“行业(或公司、企业)+农户”的行业主导型。在“本土化龙头企业+农户”体制下,企业控制着烟草生产环节,通过保证金融支持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在保证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适宜利益联系的基础上,事实上形成了订单农业的农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保证了利川烟草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曾使利川烟草农业达到了极盛。但随着卷烟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本土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驱动力逐步衰弱,从而使利川烟草农业本身发生了严重的萎缩,烟草种植甚至逐渐退出了利中盆地。在行业/公司化体制下,如何在传统订单农业的产业化模式基础上,由“本土化龙头企业+农户”的企业带动型转向“行业(或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行业主导型,探索一种新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则成了利川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利川市第一、第二阶段的烟草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此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三)全要素生产力:烟农合作社的生产力本质。
从本质上说,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烟草产业纵横一体化过程中的生产要素重组组织,其纵向结构是“烟草工业企业+烟草公司+合作社+(烟草)农户”,横向结构则是“行业+村委会+合作社+基层农户”,正是这种纵横统一的新型组织模式,从本质上适应了现代烟草农业而进行了生产力全要素重组---资金上实现了烟草工业企业投资、烟草行业及其他各行业补贴、社区及农户资金的统筹使用,实现了包括农业支持政策资金在内的多元资金的有机整合;土地上,不仅实现了山地向盆地的扩展,而且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使利川烟草农业收复了部分失地;劳力上,不仅整合了当地现有劳力资源,而且实现了劳动力的跨地域流动,适当弥补了烟区的劳动力缺失;身份上,随着纵横一体化的展开,整个组织体系可以运用多重身份获得相应发展支持,从而拓展发展的多元资本。总之,实行纵横一体化组织体系发挥的是全要素生产力。
二、合作社框架下全要素运行模式的基本内涵
与上述第一代、第二代烟农合作社相比,“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力图协调现有专卖管理体制。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上游订单农业与下游专卖管理的特殊结合”[1],这使得烟农合作组织从性质到职能到运行模式方面都应与一般的农业合作组织有重大的差别。笔者认为,现有的烟草合作社在本质上还是以产品购销合同为制度基础的,属传统农业产业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类型,在这种模式下,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行业/公司和农户/社区之间就可能出现风险/利益的争议,因而随即出现严重毁约、退社现象,从而导致多败俱伤的情形。为此,完善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现有制度或体制框架,通过整合企业、行业、社区、农户、相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政府的所有优势资源,实行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从而使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各得其所,并据此推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社框架下全要素运行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全部要素,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架构,分层次、分渠道地整合所有现代烟草农业生产要素,形成一种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化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诉求是通过组织与服务体系创新,整合、统筹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的优势资源,其中包括企业/行业的管理、专利、技术、物流、市场、品牌等,烟农的土地、劳动力、身份、乡土文化、社会资本等,政府/社区的组织、资金、政策、动员力等,实行捆绑式进入生产过程,从而推动烟草农业的产业扩张和规模效益;通过要素核定,明晰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的权利义务,确立与各要素特征相适宜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各得其所,在目前烟草专卖体制下,烟草行业应加大对烟叶专业合作社的投入,使烟农更多地分享烟草产业发展利润,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社区、行业、政府、农户则通过合作社建立良性的社会发展机制,从而在坚持社会共益/互益本位的前提下,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格局。
合作社框架下全要素运行模式的内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创新一个组织、聚合全部要素;培育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社会;协调各方利益,和谐合作关系”.“创新一个组织、聚合全部要素”是指在相关现代烟草农业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之间,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进入组织体系,其中烟农可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动力银行、实用技术如运输与机耕等合作社组织,分别对各自的烟草农业生产要素核定进入组织与服务体系内(基础层);企业/行业则将自己的管理、专利、技术、物流、市场、品牌等各要素与相关的烟农组织匹配,并核定相关权益,成立股份合作组织(主干层);然后是政府/社区的组织、资金、政策、动员力等通过适当的途径纳入股份合作组织的权利义务关系内,设立社区发展项目组织(统筹层),从而有效地聚合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的相关烟草农业生产要素,形成优势聚合效应。“培育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社会”,是指在整个地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框架下,突出特定社区的烟叶主导产业,通过现代烟草农业的一基四化,推动整个社区的现代化发展,并形成社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和谐合作关系”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你有我有大家有”.上述三个要点有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即只有通过组织创新才能为生产要素聚合提供制度基础,只有生产要素聚合才能为产业扩张与地方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而获得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利益共享,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从组织架构讲,全要素合作社模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组织关系:核心层(基础层)是“烟农生产合作社”,该层次组织通过核定烟草农业发展中烟农所具备的各烟叶生产要素进入合作社,如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以技术入股、以专利入股、以劳力入股、以社会资源入股等,成立合作社形成相应的合作社章程等,这一层面基本上可以按《合作社法》
运行;主干层是“烟农合作社”与企业/行业/公司形成“股份合作公司”,拓展相关的外部业务,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利益共同体,并根据相关业务形成组织机构,这一层面按相关的《公司法》运作;宏观保障层(统筹层)由“股份合作公司”与地方政府/社区等方共同组成,形成“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协调机制”,理想的方式是以社区发展项目组织方式组织,由“股份合作公司”与地方政府或社区订立双边保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培育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社会”目标的实现。
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建构的关键在于组织与服务体系的综合考量,正是这种综合性使得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的各自优势资源得到有效聚合,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都得到相关的利益保障,首先,烟农合作社实质上形成了现代卷烟工业的“烟草生产车间”,而烟农则成为现代烟草农业的实践者,成为烟叶产业“工人”.其次,由于以“股份合作公司”为依托,合作社最终发展成为烟草生产原料的车间,为烟草提供优质的烟叶,从而保证烟草原料上水平,真正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最后,包括政府/社区在内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也同时获得了合理的回报,如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政绩凸显等等,从而实现了有效的经济激励、行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甚至还形成了政治效益,从而能有效地保证这一模式的可持续运行。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的制度特征为:以农户、行业、社区共同受益为目的诉求,以全要素生产力为利益纽带,以要素收益保障为风险规避路径,以专物专用来保证要素的烟草性等。
三、合作社框架下全要素运行模式的政策效益
从本质上说,现代烟草农业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的是烟叶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问题,是适应烟叶生产周期长、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生产风险高等诸问题而谋划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积极推进育苗、耕地、移栽、采收、绑烟、烘烤、分级、物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烟叶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延伸专业化服务范围方面,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实际上成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实现形式,并成为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本质规定,促成笔者提出实行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从理论上讲,对烟农合作社而言,其所承载的政策性使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车间前置:实现现代烟草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反映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在中国烟草农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缺环:一个是面对散户经营的订单农业与专卖体制下的行业关系中缺少统合组织一环,一个是烟叶原料生产者的微观利益与整体(行业)宏观利益(包括与烟叶初次加工、精加工及至卷烟工业、卷烟销售市场等纵向一体化产业链)的关系中缺少桥接组织一环[2][P149-155].正是这两个缺环,使烟农、烟草公司、卷烟工业企业等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合作社框架下的全要素运行模式,卷烟工业企业可以直接进入产业链前端控制品种、中端控制生产、末端控制销售;烟草公司可在前端介入生产,中端保证品质,末端保证销售;烟农可通过末端获得品质要求(市场要求)、中端获得专业化服务,前端获得风险保证等,正是这种现代烟草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反映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成为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形象力,获取市场控制权及提高现代烟草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当然,相应的制度保障也还应当完善。
其次,社区发展:实现三个层次的纵横组织关联,反映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全要素合作社运行模式通过三个层次的组织关联,使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行业/企业与社区/农民等各要素所有者或持有者,紧密围绕烟区现代农业整体规划中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通过“一机四化”,实现现代烟草农业与其他产业相协调,从“结构优化”
上保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地流转模式与组织服务体系相协调,从“基地稳定”上保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烟叶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与组织服务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从“环节协调”上保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烟农、村级组织、合作社组织、地方政府、烟草公司等合理介入现代烟叶生产的组织与服务,从“有为有位”上保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全要素合作社运行模式,对烟区来说,在本质上已不只是一个烟草合作社问题,而是整个烟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再次,优化配置:实现烟草农业要素市场的整体发育,反映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的社会大变革。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实践,城市要素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其中包括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其要素市场都还极不完善,其中市场发育严重不足的要素包括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有所发展但并不完善的如其他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等等,其中既有对这些生产要素的认知问题,如对土地权益的认知即是;也有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问题,如活劳动不计入成本核算、只计显性成本不计隐性成本等;还有国家的制度缺失,如对土地权属的规定含混、对农村劳动权益的保障及农地流转规定的柔化等等。因此,笔者主张全要素合作社运行模式,目的正在于使现代烟草农业生产诸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为了通过全要素合作,实权实有实受益。可以说,这才是合作社组织的根本宗旨所在。
最后,项目管理:实现政策性反哺的有效供给,反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社会诉求。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曾用了很大精力支持农业发展,但是总免不了陷入农业支持政策效率偏低等效益瓶颈,这固然有包括农户在内的各相关主体的认识偏差,也有支持体系的机械性而非有机性的体制原因,还有利益多元化导致的非利益共同体格局等,因此,如何使包括政府支持在内的各方支持达到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带一批产业、育一批人才等发展目标,就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全要素合作社运行模式在这方面强调的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的作用,以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项目建设为平台整合各要素资源,协调维护好各方利益,既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又按照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要求,积极整合项目资源,把社区发展与产业发展如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新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结合起来,收到聚零为整之效;从利益协调方面看,还可以在保证要素烟草性的基础上,实现广受益的合作社目标。
参考文献:略。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