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采集
河北:高阳县发展专业合作社19个 年助农人均增收4200元
作者:记者 王建发 杨瀰     来源:中国新闻网·保定新闻 2011-05-26     日期:2011-05-26  浏览:95

  保定高阳县委宣传部26日透露,该县采取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农户参与的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广大农民增收。截至目前,该县已发展棉花种植、蔬菜种植、奶牛饲养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9个,入社农户达2800余户,年助农人均增收4200元。

  市场+政策+扶持,催生合作社发展

  “随着农民抱团发展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高阳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既拉动了周边经济,又富裕了当地百姓。”高阳县农牧局农经股长王英茹介绍说。

  零散的土地、松散的农户,是近年来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瓶颈”。高阳县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路子。

  为扶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高阳县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的大户、能人领办、兴办合作社,同时在财政资金、建设项目安排、金融信贷、生产经营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农业、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主动降低登记门槛、减免相关费用,金融部门根据规模大小积极给予贷款扶持,上级支农项目优先向合作社倾斜。2010年,全县各类合作社共完成投资500多万元,争取扶持资金60余万元。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强势联合

  “加入了合作社,就像找到了靠山,既学会了不少专业种植技术,也解决了资金以及销路难题”高阳县左庄村西红柿种植户肖振军笑着说。

  近年来,高阳县积极鼓励“农”字号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紧密型生产基地,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化生产上的优势,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以产品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自愿为原则,由合作社代表社员与龙头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合作社根据龙头企业标准要求,建立起了龙头企业与合作社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该县满常棉花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会员2000多名,种植面积达4万亩;冀阳奶牛专业合作社入社养殖户48户,奶牛总头数达到1500余头,日产鲜奶10吨;胜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50多户,带动了周边村350多户农民种菜,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运作

  “农民加入了专业合作社,既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我们计划3到5年,发展最新高标准暖室500亩,春秋棚300亩,普通蔬菜种植基地200亩,实现蔬菜年总产万吨以上。”高阳县胜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刘利民介绍说。

  为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竞争能力,高阳县通过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内部运营决策机制和财务管理、盈余分配制度,推动了合作社运作规范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品牌效应、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聘请农业专家组织技术讲座,传授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不定期组织下乡技术服务,现场指导工作,提高农户技能;通过制定各类标准、引导建立“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等方式,推动了合作社生产标准化。截至目前,该县先后聘请有关专家和农技人员举办农技知识讲座200余期,培训2万多人次,下乡技术指导340多人次,向农户印发技术资料60000多份,推广新品种72个,新技术8项。

  产+供+销,实现共赢

  “目前针对合作社的2000多名会员,我们统一提供种子、肥料、地膜等生产资料,从质量上合作社严格把关,价格直接和生产厂家洽谈,每亩减少投入60元呢。”高阳县满常棉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李满常介绍说。

  为充分发挥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市场,下带基地、农户的作用,减少合作社员产品难卖和优质不优价的问题,高阳县积极做好农副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请教有关专家,并派人到销区了解有关行情,根据本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积极引进适合种植的优质子种;多次组织合作社、超市及部分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人召开了农超对接座谈会,围绕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让合作社、超市、龙头企业自由组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最底层生产环节的社员,实现“合、超、企”共赢。目前,该县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多家厂商实现了产、销无缝对接,高阳县胜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扎扎鲜”蔬菜已打入北京市场,并在北京万寿路街道建立了10所便民菜站。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