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吴雪飞: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7-02  浏览:1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打工,这群打工族通常是将子女留在农村,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监管,自然又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和监管,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留守儿童主要问题是处于“三缺”状态,即“生活上缺人照料,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由此引来一系列弊端,很多孩子厌学好玩,叛逆不羁,甚至不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成为社会上的“问题”儿童。具体表现为:

  (一)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绝大部分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无能力和时间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给予帮助和监管,所以,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放松了学习,主要表现为欠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遇到的学习问题不能或不愿及时解决,越积越多,导致成绩不尽人意。

  (二)行为出现偏差。一是养成不良习惯。“留守儿童”要么是长期缺少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要么是隔代监管造成溺爱多于管教,要么是亲戚朋友等临时监护人只管吃穿,不愿意管或不善于管品行,造成部分儿童养成了任性、孤僻、放纵的性格,形成迟到、早退、旷课、留恋网吧和游戏厅、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甚至发展为个别初中学生早恋、偷盗等。二是乱花钱显摆。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总认为自己对孩子缺少关爱,未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从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想在某方面对孩子进行补偿。这时,对孩子金钱的满足便成为这部分父母对孩子补偿的途径,殊不知却因此滋生了孩子的恶习。部分留守学生由于手中“宽裕”,常常胡乱花钱,贪零食,添衣报,购手机等,在同学中摆阔气。三是违法乱纪。由于缺乏管理教育和社会不良因素的直接影响,个别留守学生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利用,或在校园周边以收“保护费”为名,搜抢其他同学的钱财,或参与偷盗、抢劫等。

  (三)心理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临时监护人无暇顾及自己的情绪变化,感受不到亲情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又无法及时、正确地将心中的郁闷、想法等向家人倾诉。在这种长期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情况下,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受到了严重影响,形成自卑、沉默、悲观、孤僻的性格,表现出任性、内向、冷漠、急躁等心理问题,为其将来进入和谐社会埋下了不良种子。

  (四)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力量弱,又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往往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尤其是女孩易被侵害。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因素。

  二、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提供政策保障。根据本次调研,我们发现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望而却步,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无奈的选择。为此,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如劳务输入城市的中小学,按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分片区选择相应学校,向进城务工子女开放,由少收费逐步过渡到不收费,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

  (二)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提供制度上保障。建议把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内容,在教师队伍和学校环境设施的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同时,要求从校长到辅导员到每一位教师,都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每个学校都要摸清和掌握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三)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扶持,提供人文关怀。教育部门可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适当减免贫困留守儿童的学杂费、书本费;民政部门可针对留守儿童制定专门的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可通过开展“手拉手”互助行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

  (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者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在校内可将中小学辅导员和德育处的职能合并,由德育处负责人兼任辅导员,协助校长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对辅导员进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题培训;在校外,可以聘请“五老”作为志愿辅导员,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方法进行专门研讨,并采取定点帮扶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帮扶。

  (作者单位: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