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苑鹏
苑鹏:山西晋中犇牛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调查思考
作者:苑鹏     来源:《中国奶牛》2011年07期     日期:2011-08-17  浏览:341

  进入21世纪以来,与全球奶业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的趋势不同,我国奶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并跃居成为世界第三位的牛奶生产大国。但我国奶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小规模散养占据主体和奶业各环节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导致奶业竞争无序、奶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乳品企业利益无法有效实现、消费者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改善自身的市场境遇,一些奶户自发联合起来,走上了合作之路。山西晋中犇牛奶业联合社就是典型的一例。奶业联合社的有效运作,不仅提升了入社奶农社员的市场地位,改进了奶农的生奶生产质量,而且改善了当地奶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为促进当地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与发展

  山西晋中榆次区王香村锦宏奶牛养殖合作社,创建于2008年秋,入社社员17户,养殖规模100余头。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经营模式:社员的奶牛进入小区后,由合作社统一编号、建立档案,按照泌乳牛、待产牛、育成牛、犊牛和病牛分区饲养。合作社实行饲料、防疫、挤奶、销售、结算和保险等六统一。

  合作社成立后为某大型乳品企业供奶。由于该乳品企业在当地占据买方寡头垄断地位,鲜奶被压级、压价,奶款被克扣、拖欠的事情时有发生。合作社多次与该乳品企业交涉,但均无效。主要原因是合作社规模小,力量弱,在与乳品企业交易中处弱势地位。因此,该乳品企业不与合作社签订供货合同,合作社无法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2009年,倾倒牛奶10余吨,合作社全年亏损32万元,眼见生存受到威胁,被逼无奈,锦宏奶牛合作社想到了联合其他奶牛合作社,扩大供奶量,以便增加谈判筹码,向乳品企业争取应有的话语权。2010年春天,经过酝酿,锦宏合作社与当地的富有、威锴、儒牛三家奶业合作社达成共识,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同时,联合社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降低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生鲜奶质量。

  奶业联合社于2010年6月开始市场运作,为确保产品品质的内在一致性,联合社实行配种、草料、防疫和技术指导四统一,并与每个入社社员签订了质量控制责任保证书。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销售策略。通过有效整合奶源资源,联合社终于获得了市场谈判的话语权,与某大型乳品企业签订了供奶合同,奶价由原来的2.8元/kg提高到3.6元/kg。联合社此举对当地奶价也产生了影响,带动当地奶价提高到3元/kg以上。据测算,仅此一项,当地奶农比联合社成立前共计多收入6…000万元的奶资款。

  联合社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奶牛合作社入社,并得到了山西省、市、区农经部门的支持和帮助。2010年11月17日,他们挂牌成立了山西犇牛奶牛养殖联合社。联合社社员覆盖当地6个市、9个县的23家奶牛合作社,社员总资产3.68亿元,奶牛总饲养量1万头。农业部经管总站、山西省农业厅以及当地政府和部门领导等到会祝贺,省、市、区的各主要媒体均给予报道。联合社挂牌仅仅一个月,又有5家奶牛合作社申请加入。到2010年底,联合社规模扩大到28家,奶牛饲养量扩大到1.6万头,日供生鲜奶超过120吨,占晋中地区的50%以上。联合社的近期目标是扩大社员规模,扩大本地区奶源,同时积极筹划收购当地的小型乳品企业,发挥地缘优势,建立自己的鲜奶加工厂,直接供应本地市场,启动鲜奶入户工程。据联合社预算,如果实现鲜奶直接销售,奶农利润空间可再提高50%。

  然而,奶联合社规模扩大后,如何保证联合社的联合一致行动成为首要问题,个别奶牛合作社抵制不住外界高价收购生鲜奶的诱惑,退出联合社。这一事件引起了联合社的高度重视,他们深刻认识到成员的团队精神是联合社可持续成功运营的基本前提。为此,联合社以理事会成员为主体,成立辅导员队伍,深入社员中间,宣传合作理念,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同时,加强和完善联合社的制度建设,尤其是社员最关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员监督,消除少数社员的担心与顾虑,提升社员对联合社的信任度。省、市、区农经部门领导也及时指导联合社,并充分肯定了联合社的做法。在联合社的努力下,退社社员很快又回归到了联合社。经历了这场风波,联合社更加坚定要延长产业链条,建设加工线,最大限度地增加奶农收益,让奶农真正成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主体。

  2 犇牛联合社面临着生存挑战

  犇牛联合社的案例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几年前在密云奶牛联合社做的两次调查。2006年,密云奶农因对县境内唯一的某大型乳品企业对交奶农户压级6个脂肪点、压价0.18元/kg的严重问题强烈不满,部分奶农围堵乳品厂大门三天以示抗议,最终主管县长亲自协调,该乳品企业赔偿奶农30万元现金。在县政府的引导下,利用此赔偿款,全县十几家奶农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密云县奶牛合作联合社,提供约占全县60%的生奶。利用县政府的财政补贴,联合社添置了与某大型乳品企业完全一样的丹麦进口生鲜奶检测设备,还购置了4部长途运奶车,兴建了收奶站,将送奶半径扩大到500公里,彻底改变了原来大多数奶农只能向一个乳品厂送奶的市场格局。联合社成立后,该乳品企业华北区经理亲自主动上门拜访,并与联合社协商,签订供奶合同,解决了长期困扰密云奶农的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收奶标准统一采用国标,不再使用企业标准;二是稳定生奶收购价格,高于散户同等级奶0.2元/kg;三是联合社每天至少向该乳品企业交奶20吨,多者不限。2008年春,奶源过剩,该企业试图拒收,联合社以双方签署的合同维权。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不得不履约。联合社成立后,乳品厂压级压价事件很少发生。联合社也严格保证鲜奶质量,成员不合格的生鲜奶一律拒收。向企业交售的生鲜奶中从未发生过质量问题。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当地散户的鲜奶基本停收,但联合社销售一直正常,没有受到影响。农业部主管领导调研后,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推广密云奶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经验。

  但事与愿违,正当联合社开始酝酿扩大合作范围,联合在京的奶牛合作社成立奶牛协会之时,在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2009年五一节,乳品企业突然电话通知密云农委,从5月5日起,一律不再收购联合社生奶,改为“点对点”收购,即企业只面对养殖小区和牧场直接收购。另外,联合社社长—联合社规模最大的奶牛合作社成员,作为一村书记,当时身陷土地拆迁纠纷案,无精力处理此事,而普通社员过度依赖创办人大户,一旦创办人退出,其他社员也就无法继续下去。于是联合社被迫解散,奶农又回到原点,直接影响了全县的奶业发展,从此,密云奶业进入萎缩期,大量小规模奶农被迫卖牛转业,只有个别奶业合作社继续维持原状。

  犇牛联合社虽然与密云奶牛合作社有很多不同,然而,未来发展也面临两大外部法律和政策障碍。第一,联合社的合法性问题没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对合作社联合社做出规定。有些省或直辖市在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或办法中,明确了联合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同等的法人地位,但是,山西省没有出台相关法规。

  事实上,联合社在与乳品企业签订生奶收购合同中已经出现问题。经过斡旋,乳品企业最终与各个成员社分别签订合同,这无疑也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联合社创办加工企业面临着“门槛”问题。联合社计划发展加工业符合2010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但是,按照2009年工信部、发改委发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联合社的自身实力很难达到其规定的行业准入门槛。我国的奶业产业政策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是先有合作化,再有产业化,即:奶农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加工厂,奶农与加工企业一体化,既保证了奶农的利益,也保障了产品的可追溯性。以新西兰为例,全国的奶业由合作社控制,奶业合作社一直是全国出口增长的引擎。2009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出口的乳制品全部来自合作社,合作社奶制品出口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5%,占全国GDP的10%。奶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率先发展起来,而后去组织奶农发展合作社,在液态奶加工行业买方寡头垄断的产业市场竞争格局下,奶农合作社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奶农和乳企的利益关系若长期得不到缓和,建立不了互利双赢机制,那么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最终是两败俱伤。

  3 启示与政策建议

  奶业联合社是新生事物,有助于维护社员的利益,也是提高区域规模化的重要举措 ∧牛联合社的案例说明,培育和发展奶业联合社是完善市场竞争结构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从长远发展看,发展奶业联合社有利于改善市场竞争结构,提高奶农的市场地位,促进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把当前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奶业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与建设方面,为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营造一个消除寡头垄断、实现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第一,通过培训、宣传、政策引导,积极鼓励奶农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区域性的奶业联合社。联合社的建立,有利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掌握奶源市场份额,提高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市场谈判能力,改变奶业买方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有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实现并维系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的竞争动力来自胡萝卜(超额利润)的吸引和鞭子(市场竞争)的驱赶。如果仅有乳品巨头之间的竞争,没有乳品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平等市场竞争,那么,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降低鲜奶加工的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和培育面向本地市场、消费地理半径短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贷款贴息,用地指标优惠等,鼓励和支持奶农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立足本地三线城市以下、为当地社区居民、学生消费的巴氏杀菌奶加工厂。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大幅提高,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远,特别是存在严重的城乡失衡,农村乳品消费市场严重不足。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建立面向县域范围的乳品厂,不仅可以降低广大奶农的运输成本,更好地保存生鲜奶的营养成分,为消费者让利,而且还可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使鲜牛奶消费逐步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而非老人、婴幼儿的“专用”产品,缓解当前面临的鲜牛奶消费瓶颈问题。

  第三,国家工商局尽早出台有关文件,明确合作社联合社具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同的法人地位,尤其是应该让奶业联合社享受与奶农专业合作社相同的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