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南方日报:农村资产交易平台遭遇“干部冷 村民热”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9-07  浏览:64

  

  运行月余仅成交四宗, 区纪委表示引导村民倒逼推动破解交易阻力

  杨和镇对川市场商铺经过激烈竞拍,成交价与原合同价相比,升幅达到115%。尝到交易甜头的村民们对农村资产交易平台的热情逐渐高涨。叶能军 摄

 

 

  农村资产交易平台遭遇“干部冷 村民热”

  运行月余仅成交四宗, 区纪委表示引导村民倒逼推动破解交易阻力

  高明农村资产交易平台自今年7月启动以来,一街三镇仅仅完成了4宗交易。交易平台未能形成规模化交易的背后,是该区农村资产交易公开化正面临“干部冷、村民热”的“冷热不均”局面。

  “阻力来自部分村干部,他们因为担心利益受损,暗地抵制或不配合交易平台的运行。”区农林渔业局表示。而与此同时,初尝交易甜头的村民们对这个平台的热情正在逐步高涨起来。

  如何改变“冷热不均”局面?高明区纪委表示,下一步拟引导村民成为平台发展推动力,倒逼各村积极纳入资产交易,以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初衷 建交易平台助破解基层腐败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积累,造就了高明数目可观的集体资产。“高明90%以上的村集体资产都掌握在全区600多个村经济组织手里。”高明区农林渔业局农村管理科科长罗汝明说,村经济组织掌握集体资产的管理权、收益权与发包权,如果缺乏透明度,就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并成为一些农村矛盾的根源。记者了解到,该区更合镇歌乐村龙塘村民小组就因村民怀疑200多万元集体资产去向不明,导致选举两度难产,至今不能选出村民小组长。交易平台的建立则有助于解决交易不透明的问题。

  今年7月,高明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正式投入运作,并制定出台了《高明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办法》,规定超过一定数额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必须进入交易平台进行,否则造成集体资产损失的,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

  记者了解到,高明将农村集体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含厂房、商铺、出租屋、办公楼等)、非经营性资产(含祠堂、公厕、文化室等)、资源性资产(含耕地、山地、鱼塘等)。按照规定,1亩以上(含1亩)的连片农村集体用地使用权发包、单宗面积3亩以上(含3亩)的耕地发包、单宗面积5亩以上(含5亩)的山地发包、第一年年标的金额3万元以上(含3万元)的经营性资产使用权发包等交易均须进入交易平台公开交易。

  “但考虑到各个镇街的发展程度不一,在规定上限的基础上,对必须进入交易平台交易的农村集体资产的标的金额、亩数、面积等赋予各镇街一定裁量权。”罗汝平说。记者获悉,在实际实施中,杨和镇规定超过5000元的经营性资产交易必须进入交易平台,是全区设定门槛最低的乡镇。罗汝平认为,“进入交易平台的门槛越低,越有助于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现状 担心利益受损 村组干部冷对

  然而,由于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在制度上只是一个中介机构,并不能直接参与到集体资产的管理和发包,村组集体资产的主体依然是村组经联社、经济社。也正是这样的定位, 这一平台在推进过程中遭受了不小阻力。

  “阻力来自部分村组干部,他们因为担心利益受损,或暗地抵制或不配合交易平台的运行。”区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了解到,交易平台自7月下旬正式运行至今,仅完成了4宗交易,究其原因,既因原合同未到期、重新招标需求不多所致,人为拖延也是重要因素。比如,农村集体资产在交易平台挂网是其进入平台交易的前提,挂网后的集体资产在其原合同期满前三个月会自动预警,符合进入交易平台条件的会启动相关程序。但据透露,目前荷城街道的挂网率仅达2%,而其余3个镇的挂网率已达90%以上。

  身负问责之权的高明区纪委执法检查综合室主任曾永利表示,从本周开始纪委部门将对荷城街道进行摸底,强力推动挂网率上升,并对推进不力者进行问责。而在此期间,本应进入交易平台进行招投标的集体资产如变成村干部自主招标,其交易结果将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曾永利也认为,纪委保障交易平台正常运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从而破解阻力。

  建议 村民热情渐涨或倒逼集体资产纳入平台

  就在区内不少村干部冷对农村资产交易的同时,初试成功的一些交易案例,已经让初尝交易甜头的村民们对这个平台的热情逐步高涨起来。

  8月25日,杨和镇对川股份合作经联社位于对川市场正面的14卡商铺挂牌竞投,起拍价为2000元/卡/月,总计33.6万每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竞拍,最后14卡商铺以43.34万元每年的总价拍出,成交价格增加29%,并且租金从第四年起比上一年递增20%。而如果与原合同价1200元/卡/月的租金相比,这次的成交价升幅达到115%。

  这次竞投的过程,从形成交易方案、发布交易信息、交易进行到交易结果发布,均处于村民(股东)代表和纪委部门的实时监督之下。“村民从一开始就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是谁在租村集体的商铺,成交价是多少,成交的过程是怎样的。”曾永利说。

  值得注意的是,对川市场商铺竞投项目的示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交易平台使农村集体收益大幅增加的事例已在当地传开,并直接带动了杨和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迎来第二单“生意”——本月8日(明日),该镇清泰一三联队150亩的林木砍伐项目将开展竞投。与第一单“生意”对川市场商铺竞投项目由政府推动、遭遇阻力不同,这一林木砍伐项目由一三联队主动提出,从项目立项、确定交易方案到发出招标公告一路“一帆风顺”。

  杨和镇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该联队干部主动提出竞投后,该联队曾有多拨村民上门询问此事进度,“可以想象,村民给村干部实施了很大压力” 。

  曾永利说,农村集体资产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增值,村民自然会在尝到农村集体收益增加的甜头后,转而支持平台做强做大。“只有引导村民成为这一平台发展的推动力,倒逼各村积极纳入资产交易,才能破解阻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新闻述评

  交易平台卡壳何处?

  高明农村资产交易平台自今年7月启动至今仅完成了4宗交易,撇开原合同未到期的客观原因,我们有必要探究——哪些主观因素阻碍了交易平台的规模化交易?怎样破解这些阻力因素?

  种种迹象表明,部分村组干部不配合乃至抵制已经成为交易平台运作的制约因素。为什么一项可以实现村组集体资产增值、多方叫好的举措唯独得不到一些村组干部的支持?

  “2006年佛山引入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农村‘会记账’和‘出纳帐’,实现了台面上的规范,如今交易平台公开化透明化则要斩断部分村干部台面下的获益链条。”杨和镇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归纳原因时说,“比如村干部私下交易时故意压低集体资产价格,从中收受承包者好处的行为就要被杜绝。”

  据他介绍,对川市场每卡商铺的原合同价为1200元/月,初定起拍价提至1500元/月,但在部分村干部鼓动下,起拍价最终提至2000元/月。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么高的竞拍底价会让竞投者望而却步,造成流拍,交易平台也会因此被贴上“办不成事”的标签,并使部分村干部有理由退回到原来的交易模式上。但出人意料的是,这14卡商铺均以高出起拍价的价位拍出,最高的一卡拍出了3333元/月的高价。这反过来印证,此前商铺的出租价格被严重低估了,也就意味着存在寻租空间。

  然而,交易平台对高明来说毕竟还是新鲜事物,如果将村干部对招投标反应冷淡全部归结为受利益驱使难免有失偏颇。事实上,由于交易方案须经村组民主议事程序表决通过,目前已经出现民主议事结束后加全体人员聚餐,有的村民认为自己为村集体付出了劳动,吃顿饭没什么;有的村民则认为此举有假公济私、公款吃喝之嫌。如果恰好碰上竞拍项目资产增加值较小,这一争论可能会更加激烈,并有可能影响村组干部和村民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积极性。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改革来解决。交易平台本身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待高明在实践中进行摸索。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