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山东:这里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起了合作社 农民不再被土地拴着,收入也增加了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09-29  浏览:100

  近日,省记协组织山东众多媒体的青年编辑记者赴枣庄革命老区进行走基层采访体验,作为生活日报的代表,记者有幸参与其中。而在短短四五天的体验采访中,记者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贴近体验,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传统概念上一家一户种地的农村,正在随着土地使用产权制度的改革发生着深刻变化。而这种转变可能直接关系着近几年最被人们关注的菜价贵、用工荒等难题的破解。

  自己的地自己不种了交给合作社 收入反而增了,还能腾出劳力出去打工

  今年60岁的张明启,是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土山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家里有一亩半田,种着玉米。22日上午,记者在徐庄镇的一片板栗园中,帮张明启一起侍弄板栗树。栗子快能打了,熟透的栗子刺状外衣都张开了口,露出里面褐色的栗子。张明启干活很卖力,可他告诉记者,这板栗不是他种的,他是过来打工的。

  打工?为什么放着自己的田不弄,跑到这里来侍弄栗子?“俺家的地早就归了镇上成立的土地合作社了。”张明启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从2008年开始,徐庄镇注册了全国第一家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营业执照,镇上5个行政村的村民都陆续地自愿地加入到了合作社,张明启是最早一批加入的村民。

  “自己的地就那么点,俺家种粮食,一年顶多产六七百斤小麦和一千来斤玉米,卖了最多也不过1000多元,除去化肥、种子的钱,基本剩不下多少,还占着人,不能安心出去打工。”张明启说。

  现在,张明启家的这一亩半地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化肥、种子等农资也由合作社出。张明启一家不光不用管自己的地,每年还可以拿到“双600”的保底金,即按市值折算的600斤小麦和600斤玉米的收入。此外,到了年底,还能拿到分红。“前年每亩地按510元分红,去年是每亩地600元,今年估计也低不了。”张明启笑着说。

  不再费心费力地侍弄自家的地了,由于年纪大了也不愿再去城里打工,张明启就到合作社来打工,帮着侍弄地,按日结算工钱,中午还管一顿饭。“现在这日子好过多了,还把家里人从地里解放出来,俺儿子、闺女都在城里打工呢,家里一年挣的钱,比过去翻了好几番。”张明启笑着说。

  土地不再分谁家的,统一耕作更有效 土地还能拿来做资本,不再愿意种的地活起来了

  张明启家的日子之所以能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主要原因就是加入了土地合作社。

  和张明启一样,张凯华也是徐庄镇的普通农民,正是他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土地合作社徐庄土地合作社。“我们的土地合作社不同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张凯华说,土地合作社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转让的是经营权。意思就是,把土地整合起来,合作经营,集中耕种,然后进行统一分红。一级地1亩算一股,二级地1.2亩算一股,三级地1.5亩算一股。

  张凯华说,他之所以想起弄这个土地合作社,就是因为当时村里外出务工撂荒的太多了,村里97个人的地,有一半向他交地,土地从命根子变成了累赘。

  “多年的种地经验让我知道,种地不是不挣钱,关键要看种多少地,怎么种。”张凯华说,于是他想到了这个法子,并于2008年5月成立了徐庄镇土地合作社。后来合作社得到了枣庄市、山亭区领导的肯定,通过颁发《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破解了资金的难题,合作社的土地不光可以统一耕种管理,实现更大的产出,同时还能向银行贷款了!

  现如今,徐庄土地合作社有入社农户394户,入社土地面积有3540亩,分板栗、花椒、优质桃、核桃、大樱桃和粮油生产基地共六个园区,还注册了4大类、65种产品商标。农民不光凭借土地保了生活的本儿,还能年底分红、给合作社打工,在外打工的人,也不用惦记着麦收的时候回家农忙了,安安心心挣钱多好!

  土地合作社在山亭区遍地开花 订单农业、特色经营既避风险还带动增收

  徐庄土地合作社打响了枣庄市山亭区土地使用产权改革的第一炮,仅三年,这种模式就在山亭区10个乡镇全面铺开,全区土地合作社发展到了88家,规模经营土地9万亩。可是,这种做法就没有风险吗?就只有一种模式吗?

  记者又来到了山亭区的桑村镇和城头镇体验。在桑村镇,镇上的民生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丕俭介绍,他们采取了订单农业和创办公司等方式,一方面规避农业经营的风险,同时也大大延展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我们和省内外5家企业签订协议,种植的土豆、玉米种子等作物,都是按订单生产,不愁销路。此外,我们自己也成立公司,搞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张丕俭说。

  而在城头镇,成立还不到10个月,以月亮湾湿地为核心的农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就已初见雏形。月亮湾湿地沿岸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湿地风情,还通过沿岸村民拿土地入股,实现了沿岸观光农业的整体转型。

  记者在村民的教授下,在河边的一片地瓜地中刨出了几个地瓜。“这可是我们特地种植的五彩地瓜,既能实现种植作物转型,还能做成观光农业,供游人采摘。”镇上的工作人员王洪刚说。过去这沿河的地都是各家随意种作物,现在入了合作社后,不少变身为观光苗圃,配合着整个合作社的建设,将来要把这里打造成三A级旅游景区。

  王洪刚说,搞了土地合作社,然后进行特色经营,依托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农民在确保土地保底金的情况下,年底可享受到土地使用股权的分红,也可以到景区来打工、搞农家乐经营。“不再和土地绑到一起,村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了。”王洪刚说,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有180余名社员在镇驻地的新型社区买了房,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土地合作社不光惠及农民 对破解菜价高、用工荒也有帮助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和记者一样,也都感受到土地合作社给枣庄山亭区农民带来的改变。不要以为这些只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体验采访中,很多人都向记者表示,农村和城市经济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套对破解高物价、用工荒等问题也有帮助。

  张凯华说,成立徐庄土地合作社以来,他们不光搞了集体经营,规模化发展农业,节约了成本,同时也发现了他们种出来的农产品被从地里收走时价低,可到了城里卖的时候却很贵的问题。“我们正在计划成立自己的仓储、加工、物流体系,而且现在我们的产品有注册商标,可以供应超市,搞农超对接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已经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张凯华说,这样他们挣得不会变少,而城里的菜价却能多少降一些。

  而对于破解城市用工荒问题,效果就更加明显了。张明启说,过去他觉得种地不划算,也常年在外面打工,但又挂着这一亩三分地,农忙时就得回来,两边都耽误事。现在,加入了合作社,土地不用他们管了,合作社雇人来耕种,并统一用机械播种,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去外面打工,可以更加安心了。但是有一点,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倒也让一些人不愿外出打工了,情愿留在家里挣钱,也不少挣。”张凯华说,其实城里的工厂也应该意识到这种转变,对待农民工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了。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