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网上调查第9期:您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农超对接?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10-09  浏览:471

——对本站第9期网上调查“您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农超对接”的结果分析

  本次网站调查题目为“您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农超对接?”,投票时间为2011年8月2日至2011年10月1日,本题目为单项选择题,参与投票总人数为30人。投票结果如下所示:

 

  

  由上图可知,对于该议题,除去“建立专门的农超对接部门进行应对”选项,所获票数前两名的分别是“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安全化(共9票,占30%)”和“吸纳超市企业为合作社单位社员,加强紧密性(共8票,占27%)”;再是“推动合作社间联合以更好应对(共5票,占17%)”、“接洽学校等下游对接主体,开拓直接销售渠道”(共3票,占10%);而“吸纳新社员,扩大生产规模”与“建立和完善包装与加工设施”得票均靠后。由得票结果可知,大部分人认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应对农超对接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主抓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安全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要着力实施纵向一体化,加强农产品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的联系。

  本站上一期网上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明显倾向于认为“农超对接”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卖菜难问题。需要注意,“能够”只是一种愿望,其实际效果还有待观望。再者,我国当前的“农超对接”潮流在相当程度上还只是一种政府行为,“农”(包括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涉农组织)与“超”(不仅仅是超市,已扩展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直接消费主体,但与后者的对接,我们更倾向于称其为“直供”或“直采”形式)的非主动联姻,看似皆大欢喜,实际上仍暗含龃龉,缺乏持续关系的黏性。

  根据本中心研究人员近两年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接触所得到的反馈信息来看,目前国内合作社的主要营销渠道仍集中于传统的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以及部分定位于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而这些传统渠道多为统货市场。合作社对所产农产品进行粗加工的仍为数不多,而专门设立加工部门或自办加工厂的更是凤毛麟角。以此看来,借“农超对接”的东风,合作社大可以此为契机,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安全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落实各类相关认证,打造并做强合作社自有品牌,甚至吸纳超市企业作为合作社单位社员,实现纵向一体化(当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可以自办超市)。

  然而,中国的“农超对接”进程还有待进一步提质增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主体之一,也必须逐步提高产品档次,走精细化、精品化的高附加值创收道路。

  当然,由于投票样本人数有限,个体特征难以观察,结果难免有失偏颇,因此本次投票结果仅供参考。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