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印度:印度的奶业合作社与乳品市场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10-11  浏览:216

 

  

 

  奶业合作社是印度奶业快速发展最成功的制度安排。奶业合作社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小规模农户的市场进入障碍,有效率地为农户提供必要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并且为市场提供廉价、安全和可信赖的高质量的奶制品。

  奶业是印度农业最重要的支柱。奶业的发展不仅为印度的很多农户提供了必需的营养,更在解决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地区,即便是没有土地的农民或是贫困的农民也都饲养奶牛。现代科技的应用以及在牛奶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管理系统,使印度的奶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印度,有大约7000万农户饲养着9800万头奶牛,平均每户奶农有1.2头奶牛。印度农户平均收入的22.5%来自于出售牛奶所得。印度奶类产量的60%以上来自奶水牛,80%以上的奶水牛或奶牛为舍饲,每头年均产奶量大约是美国的1/10,新西兰的1/5.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奶业就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从1970年的2722万吨增长到1999年的7400万吨。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奶业更是空前发展,2001-2002年印度的牛奶产量已经达到8460万吨,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牛奶大国。

  一、印度奶业发展特点

  1.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印度奶业发展具有弱质性。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无地或少地的边际农户是印度奶业的核心力量。奶牛生产不仅为这些农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在帮助这些农户脱贫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统计,一些牛奶产区有57%的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并缺少耕地。在这种情况下,牛奶的收集、储藏、运输和销售是非常困难的。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奶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户均只拥有一两头奶牛的广大奶农。他们人数众多,提供的却是单一同质的产品,其市场结构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奶农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同质的产品无法获得产品差异化所带来的较高收益。因此,奶农个体和市场整体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具体体现为分散的奶农在面对牛奶加工和销售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中间商时显得势单力薄,任由他们宰割。有限的资源禀赋和低素质的奶业生产者使得印度奶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弱质性。

  2“.白色革命”促进印度奶业的发展。在1970年之前的20年里,印度的牛奶产量大幅下降(或多或少停滞),其产量仅为0.2亿吨左右,见图1,牛奶和乳制品的商业进口量非常大。与此同时,欧洲过剩的奶粉和黄油生产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乳业来说都是灭顶之灾。在这一阶段,人均牛奶供应量的减少引起了印度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在上世纪60年代的后几年,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奶农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即着名的“白色革命”。“白色革命”是一个综合的乳业发展项目,这个项目首次在世界上为了发展乳业使用食品援助计划,它于1970-1996年之间分三步实施。这个项目的资金来源于欧共体的商品援助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共花费了约10亿美元。“白色计划”乳业发展项目完成后,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从每天100克增长至目前的每天220克,见图1。现在印度已成为世界上的牛奶生产大国。

  

 

 

  3.印度奶业发展也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

  UttarPradesh是印度产奶量最大的一个邦,年奶产量11350万吨;Punjab年产量760万吨,居第二位;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Rajasthan(620万吨),Maharashtra(560万吨);第五位的是MadyaPradesh(540万吨)。以上5个邦的奶产量的总和占了印度全国奶产量的一半左右。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与产奶量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整体上看,印度北部的邦对牛奶的人均占有高于东部诸邦。见图2。

  

 

 

  二、“白色革命”与合作社制度的变迁

  “白色革命”之前的印度奶业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可以将农村中的小规模养殖户与城市里的消费者连接起来。“白色革命”找到了一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机制,那就是通过合作社连接两者。

  1.印度乳品的监管特点。在印度,农业部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奶业生产进行专门监管。“白色革命”开始后,印度开始举全国之力推广阿兰德模式的奶业合作社。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合作社之间的协作网络。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建立和注册了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通过该组织来筹措资金和实施印度的奶业发展计划,以促进奶业、农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使其沿着合作模式的路线发展。1987年,国会通过议案,将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提升为法定团体,成为国家的重要机构。

  2.印度奶业合作社的成长与完善。最早的阿兰德乳业合作社率先以村为单位把农场主组织起来建立协会,然后以协会建立地区联盟。印度政府出台的乳业发展计划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阿兰德的乳业合作社发展成为了一种有前途的乳业经营模式,它的股份属于农场主,但经营者是专业的经理。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把阿兰德合作社作为印度奶业发展的首选形式,通过民主方式,使奶农们可以控制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国家乳业发展委员会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和措施把奶农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加工、消费的链条。奶农既是整个链条的原料提供者,又是合作社的成员,是整个过程的主人。小农的利益通过牛奶收购价得到保护,并通过年底分红,与合作社结成十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印度的奶业合作社实行三级组织体系,把牛奶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即奶农控制着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层次的所有环节。这是印度奶业合作社最大特点,是运营机制上的创新。广大奶农分散进行牛奶生产,村级合作社每天早晚各一次用卡车到各个村社收集牛奶,每个村社配备一台测量牛奶质量的电子设备以及量奶的设备。牛奶的收集、脂肪含量的检测、饲料的销售等都由合作社的专业雇员来完成。每个奶农的牛奶都要测量脂肪比例,并根据牛奶的质量按相应的价格支付给奶农。各个地区合作社联合会将其加工处理后的液态奶和其他奶制品交由邦级联盟以统一的品牌进行销售。这样,在牛奶收集和处理阶段所产生的附加值便通过销售而得以实现。在这种运营机制下,奶农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收益不断增加,而奶牛饲养的成本却逐渐下降。一方面,奶农在加入合作社后就可得到有保障的稳定的价格,尤其是在牛奶生产的旺季。合作社的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措施来保证获得最大效益,合作社将这些收益再分配给奶农作为一种辅助性收人。另一方面,合作社还向奶农提供各种服务,如奶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奶农技术和相关知识,从而保证奶牛的健康,提高奶牛的产奶率和牛奶质量。在饲料供给上,合作社也提供重要的服务。牛奶生产中大量的现金支出是用来购买油籽饼、棉籽饼等饲料的,而合作社拥有并经营饲养场,能以低于传统饲料0%的价格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这样,用在饲料上的支出就大幅减少了。

  3.印度对奶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目前,印度已把乳脂和奶粉进口的基本关税分别控制在40%和60%。对于其他奶制品,进口关税则为30%.2002年,印度政府进一步取消了对大型公司参与奶业竞争的限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国内奶品市场,促进了奶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还制定政策,规定银行向奶农协会企业提供的一年期贷款利息为8%,比向私人企业贷款低两个百分点,而奶农协会企业在租赁土地等方面也享有政策优惠。此外,政府还把奶业作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对牛奶的加工和销售实行税收优惠,使这些部门将盈利的大部分返还牛奶生产者;铁路运输部门对使用大型奶罐车运送鲜奶在费用上也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不仅如此,印度政府还成功地利用国际组织的援助建立了奶业发展基金。印度政府还拨出数千万美元专款向奶业合作社提供财政支持。除了资金支持外,技术支持是奶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证。印度政府设立了国家奶业研究院、农村管理学院等研究和教育机构,为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范围包括兽医科学、动物的科学饲养和管理、奶业技术和农业科学。印度各级政府经常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普及养牛技术,规范挤奶操作程序,提高产奶量和产奶质量。印度政府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兽医服务和动物健康护理机构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对奶牛等牲畜疫病进行治疗和预防。此外,印度政府还通过改良国产奶牛品种,选用外来奶牛品种等措施,使国内奶牛和水牛产奶量获得提高。

  三、合作社影响下的印度奶业市场

  奶业合作社作为印度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对印度乳品市场影响很大。国家为了扶持合作社的发展,曾一度对私人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进行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

  1.合作社在乳品市场中的角色。为了鼓励合作社发展,让合作社更好地完善服务,政府鼓励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并承认其市场地位。目前,合作社的加工能力占了全国加工能力的48%,见表1。虽然在数量上私人拥有比合作社更多的加工企业。但合作社的加工能力却略高于私人。政府只是在一些过于贫困、合作成本太高的地区有少量的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也非常有限,约仅有合作社加工能力的10%。

  2.印度奶业的市场销售渠道。印度牛奶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一般被认为是通过合作社或其他有资质的私人或政府部门销售的渠道。非正式渠道则是通过中间小贩,或者直接销售到终端的销售渠道,见图3.在通过正式渠道销售,有三种方式:有资质的政府、私人、奶业合作社渠道。通过奶业合作社销售牛奶是最重要的方式。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很好,几乎能完全保证奶牛的统一、标准饲养。由于合作社的品牌优势,通过合作社出售的原奶价格正常情况下略高于政府和私人。通过非正式的渠道销售牛奶,通常也有三种模式:散户直接销售给终端、通过小贩销售和由批发商到零售商的销售。一般情况下,城市郊区,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奶户会直接将原奶销售给城市里的终端。而偏远农村里的贫穷农户往往会选择把牛奶卖给小贩,部分经销商在市场需求比较大的时候,为了抢到奶源,也会到村子里派收奶员收奶。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奶占了所有销售渠道的42%,其次是私人部门31%。通过非正式渠道销售的牛奶量虽然不大(20%左右),但对乳品市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印度乳品市场需要完善的地方。

  

 

 

  迄今为止,印度已经建立了22个邦级销售联盟,170个县级合作联合会,117575个村级奶业合作社,吸收了1240万个奶农会员。2003年,奶业合作社组织控制了印度全国液态奶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经过多年努力,奶业合作组织创造的品牌几乎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代名词,颇受消费者青睐。

  四、结论

  奶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印度牛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印度的牛奶和奶制品不仅自给有余,而且还有一定量的出口。继绿色革命之后,印度的白色革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印度奶业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生命力,在于其制度的柔韧性。印度奶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几经制度变革,这些变革虽然体现在国家层面,但完全尊重并迎合市场。具体体现在:

  第一,有一个高效、民主和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一个生产、加工、销售高度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培育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使合作社机制与发展优势与公司制度的灵活、自主和规范结合在一起,因而印度合作社的规模能不断扩大。

  第二,为了规范和促进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为合作社形式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印度制定并多次修订了合作社法,而且根据印度公司法案,合作社还可以注册为生产者联合公司。合作社法从法律上对合作社的地位加以肯定。不仅如此,印度政府将奶业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而不是一个赢利的产业,并给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对牛奶的加工和销售实行免税,从而使这些部门可将盈利的大部分返还于奶牛生产者;铁路运输部门对使用大型奶罐车运送鲜奶减半收费;成立了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的印度国家奶业发展协会(NDDB),在奶业项目的计划、实施、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工程设计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