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价值评价体系与盈利绩效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10-16  浏览:430

 

  一、引言

  自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行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问题: 注册数量多但总体上发展缓慢; 对政府的扶持政策依赖性强; 地区、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竞争力弱,对社员带动力不强; 结构松散,很多章程规范形同虚设并且常常和很多企业型组织混淆( 冯海滨,2007) .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往往直接影响合作社的运行效率,这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找到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合作社发展所遇到问题的根源。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型社会,社会网络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秦海霞, 2007) .农民专业合作社扮演着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角色。在农村这样一个相对贫穷落后、乡情淳朴的地域,庞杂的社会网络关系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的发展面临非常微妙的考验。

  二、文献综述

  赵凌云( 2008) 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将社会网络分为两大类: 一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社会结构要素,即“本土社会资本”。二是外部导入的制度型信任、正式规范及政府促成的组织网络,即“外发型社会资本”。

  姚小涛等( 2003) 认为在资源获取作用方面,关系的弱联结提供最大的帮助。资源获取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通过强联结去开拓新关系、建立弱联结,并在不断试探性接触中使弱联结逐步加深了解与认识,最终使资源交换得以进行。Granovetter( 2001) 用相互接触的频数进行定义,认为强联结每年接触100 次以上,弱联结每年接触在50 ~ 100 次之间,无联结为每年小于50 次。本研究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同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超市、农资供应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农产品购售企业等出发,将每年50 次以上定义为强联结,每年21 ~ 50 次为比较强联结,每年11 ~ 20 次为弱联结,每年2 ~ 10 次为比较弱的联结,每年0 ~ 2 次为无联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2008) .它具有社会共同体和企业的双重特性( Hendrikse & Veerman, 2001) ,所以在考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时,既要考虑合作社的经营经济效率,又要考虑它带动社员增收的多少,即要兼顾社会公平。

  黄胜忠等( 2008) 将合作社的绩效考量指标分为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社员满意度,重在考量合作社的运营效益和对社员的增收效益; 徐旭初( 2008) 将合作社绩效指标设置为组织建设、运营情况、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五个方面,综合考量合作社的内部治理和总体发展。

  本研究在考核合作社经营绩效时,不像考核企业经营效益那样单纯,而是以现实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鉴于此,在对合作社做绩效评价时,旨在考核合作社的整体盈利情况与合作社给社员带来的收益情况。从而要分析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主要需从关系建立、关系亲密现状、关系维护与发展三个层面来对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价值进行考量。

  秦海霞( 2007) 将企业组织的关系网络分为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和企业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

  其中,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与政府社区之间的关系等。同理,其可以类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网络关系分类。社会网络关系通过推动相互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为拥有主体带来效率或便利等方式为合作社增加盈利( 赵凌云, 2008) .基于以上两点,本文以合作社内部网络关系和外部网络关系为解释变量,研究合作社网络关系对合作社盈利绩效的影响力大小。

  三、研究思路和指标设计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旨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框架,建立一个合作社社会网络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地调查,通过考评合作社内部社会网络关系和外部网络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对合作社运行绩效的影响权重来决策是否应该在社会网络上多下功夫,以及将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用Excel( 2003) 软件统计电子数据,并对其进行散点图分析、数据处理比较。用Matlab( 7. 0) 软件进行数据的多元拟合。其中,Matlab 软件是一种交互式的以矩阵为基础的系统计算平台,它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它的优点在于快速开发计算方法符号计算功能和科学数据可视化能力。对给定数据同时实现多样插值拟合的绘制。它通过检查拟合结果残差数值的拟合优度R2 ( 0≤R2≤1) 来评价一个拟合结果的优劣,R2 越接近1,说明拟合度越好。

  选取四川省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农户以及政府,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合作社管理人员座谈、查阅有关统计资料等形式收集数据。

  (三)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 多元性评价原则: 既要考虑合作社管理者自身的感受,又要兼顾普通社员和政府的评价;( 2) 主客观相结合原则: 既有主观的评价,又要客观的绩效评定; ( 3) 效率和公平性结合原则: 既要考虑合作社的经营效率,又要考虑其社会效应; ( 4) 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

  ( 四) 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评价体系构建

  1. 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一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体系包括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两部分。其中,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结构见图1.其关系如下所示:

 

  

 

  2. 社会网络关系体系分析。笔者对合作社内部的网络关系重在考量关系的深度,而对外部的网络关系主要考量关系的广泛度。合作社内部的网络关系主要是考量关系的深度,所以笔者分析合作社的内部社会网络关系主要从关系的建立x1、关系的亲密现状x2、关系的维护x3三个层面来对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价值进行考量。那么合作社的内部网络关系总价值= 内部网络关系的建立x1 +内部网络关系的亲密现状x2 + 内部网络关系的维护x3; 而外部的网络关系主要考量关系的广泛度,加上合作社的外部网络建立与维护只从合作社单方面很难得到系统的考察,所以本文只考虑合作社外部网络关系的发展现状x4.

  对于合作社的内部网络关系,关系的建立加上关系的日常维护措施往往决定了内部网络关系的发展现状,所以笔者通过Matlab 多元拟合的方法求得各自的权值,从而通过Matlab 的多元线性拟合求得β1、β2值。

  合作社盈利绩效x6 = β1合作社的内部网络关系价值x4 + β2合作社的外部网络关系价值x5 + ε3。

  3.合作社的盈利绩效评价体系。合作社盈利绩效可分为合作社的整体盈利绩效和合作社给社员带来的盈利绩效。所以绩效指标用上述两个指标并分别予以加权赋值,求得对总绩效值的考评。

  受资料收集困难所限,笔者用2009 年合作社年收益总额比上年增收的比例来近似地考量合作社自身发展给合作社带来的盈利; 用2009 年合作社成员比非合作社成员增收的比例来近似地考量合作社带给社员的盈利。笔者采用专家评分法,请有关专家对两者进行加权赋值,得出合作社增收的赋权值为0. 6,社员增收的赋权值为0. 4.因此合作社的盈利绩效表示为:

  合作社盈利绩效x6 = 0. 4 × 社员比非社员的增收比例x51 + 0. 6 × 合作社2009 年比上年增收比例x52

  4. 具体评价指标设计及相关说明( 见表1 ~ 5)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 调研数据

  为了采集第一手数据,笔者特选取了邛崃市、雅安市、龙泉驿区作为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区域的代表。在邛崃市农发局、龙泉驿区农发局、雅安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于2009 年和2010 年7-8 月,率20个调研队到邛崃市( 临邛镇、平乐镇、临济镇、前进镇、固驿镇、宝林镇、卧龙镇、大同乡) ,雅安市( 名山县、雨城区) ,龙泉驿区( 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西河镇、万兴镇、万兴镇、十陵镇) 对目标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对三个县( 区) 随机抽取12 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分别做一份社长问卷、两份社员问卷、两份管理层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0 份,其中社长问卷36 份,社员问卷72份,管理层问卷72 份。在分析问卷时,每一个合作社所统计数据的来源包括一份合作社社长问卷、两份社员问卷、两份管理层问卷,其中用两份社员问卷的数据求平均,用两份管理层问卷的数据求平均,所以对于每一个合作社数据的提取合理规范,有很强的可靠性。

  ( 二) 调研情况概述

  笔者主要依据各县( 区) 合作社的平均内部网络关系价值来考量合作社的内部治理规范程度,用各县( 区) 合作社的平均外部网络关系价值来考量合作社的社会网络体系建设。最终得出各地区相关数据如表6 所示。

  

 

  

  

 

  从表3 可见,作为山区代表的雅安市,合作社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主要以茶叶产业和特种种养殖产业为主,其合作社的内部治理规范程度较差,社会网络体系很不健全,网络关系价值在三个地区中最低,特别外部网络关系价值最低。合作社多为自我经营,受到自身能力、地方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只以合作社名义搞个体经营,很难使社员信服并主动参与到合作社的各项活动中来,所以也很难为社员带来技术指导、农资惠价供应、高价收购社员产品等实在的利益,合作社盈利价值仅为0. 07,位居末名。作为平原代表的邛崃市,合作社主要以畜牧业、茶叶和水果产业为主,当地农发局等农业管理机构比较重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定期监控财务等方式促进合作社的合理发展,并拥有三甲、金利等公司化运营的合作社,内部治理,网络服务体系较强,内部网络关系价值高达55. 82,同时具有一定的外部网络关系,比较注重合作社的盈利与给社员带来的收益,所以合作社盈利绩效价值最高为0. 68; 作为丘陵代表的龙泉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水果和特种养殖业为主,产品远销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区,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外部社会化网络,其外部网络关系价值高达23. 89,但因合作社内部治理较为松散,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水果业的不良影响,合作社给社员带来的收益一般。

  

  ( 三) 数据分析

  1. 假设。对所得有效数据作散点图,由“合作社社会网络关系价值”与“盈利绩效”的变化趋势( 见图2) 可以看出,合作社的社会网络关系价值与盈利绩效呈线性变化。

  为了评定合作社内部或外部的网络关系价值对其盈利绩效有无线性相关影响,笔者进行如下原假设,H0: 合作社的内部网络关系价值x4和外部网络关系价值x5对合作社盈利绩效x6的线性回归不明显。

  2. 拟合结论。基于以上线性关系的假设,其拟合关系式表示为: x6 = β1x4 + β2x5 + ε。其中,x6是二维观测值向量,x4为固定效应的结构矩阵,x5为固定效应向量,ε 为随机误差向量,而且Ε( ε) = 0,V( ε) = σ2 I。

  

  用Matlab 软件7. 0 版本拟合得知:

  b = - 0. 5792 0. 0271 0. 0339

  stats = 0. 4156 1. 7778 0. 02611

  结果说明: b 为回归模型中的常数项及回归系数。Bint 为各系数的95%置信区间。r 和rint 为对应每个实际值的残差和残差置信区间。Stats 向量的值分别为拟合优度、F 值和显着性概率p.所以,社会网络关系价值对盈利绩效的函数为:

  x6 = 0. 0339x4 + 0. 0271x5 - 0. 5792,R2 = 0. 4156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显着性概率p = 0. 0261,小于0. 05 的显着性水平,拒绝原假设H0,认为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由分析结果得知,目前四川省合作社内部网络关系比外部网络关系为合作社带来更多的盈利,其重要程度比为内部网络价值∶外部网络价值= 1. 25∶1.笔者在邛崃,雅安,龙泉等地的调查事实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五、结论及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1. 合作社的社会网络。

  ( 1) 合作社的内部网络治理体系的完善对盈利绩效的影响更大。据分析可得,合作社内部网络关系和外部网络关系对合作社总盈利绩效的影响权重为内部网络∶外部网络= 1. 25∶1.

  ( 2) 邛崃市的合作社发展比较好,在三个地区当中,其内部网络关系价值位居第一,高达55. 82;外部网络关系价值位居第二,为9. 4545,所以综合起来其合作社盈利绩效价值为0. 68,位居第一。

  ( 3) 龙泉驿区属于丘陵地区,在三个地区当中,其合作社内部网络关系价值位居第二,为10. 11;外部网络关系价值位居第一,高达23. 89,所以综合起来其合作社的盈利绩效价值为0. 25,位居第二。

  ( 4) 雅安市的合作社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三个地区当中,其合作社的内部网络关系价值最低,为15. 20; 外部网络关系价值也是最低,为6. 60,所以其合作社盈利绩效价值仅为0. 07,位居末名。

  2. 合作社的运行绩效。就整个四川省来说,每年都有数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盲目的数量扩张往往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意识,这给那些想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钻空子而不能真正带动社员致富的个体经营者以可乘之机。国家每年都有大量政策资金对合作社进行扶持,地方政府在选择扶持对象时往往只拿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作为扶持依据,盲目地对合作社“投资”,忽视了合作社是否真正地为社员带来收益。这正如民间所抱怨: 政府只愿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 徐增虎,2010) .

  ( 二) 政策建议

  1. 狠抓合作社的内部网络关系建设。目前合作社的社会网络体系不太发达,所以合作社应该加强自己的内部网络体系建设。合作社可以从内部民主、规范运营、组织管理以及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着手,尤其注重以“人”的管理为根本,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协调好社员收益和合作社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合作社盈利与社员收益的“双赢”.

  2. 加强合作社的外部网络关系建设。可以以落实外部联系机制销售保障为出发点,以高校农技部门为依托,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规范化治理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农民增收,从而争取政策扶持,以共同富裕为最终归宿,积极拓展外部网络合作社。只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技术部门以依托,真正像企业一样加强内部治理,促进自己的管理经营效率,永葆自己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3. 强化对合作社的绩效考量。以中央立法的形式,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合作社运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期以合作社自身的盈利能力及其对社员以及地方农户的增收带动能力两个指标对社内民主、运营活动、组织管理、社会影响、盈利能力和收益分配能力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政策、资金扶持上对运行绩效比较高的合作社加以重点扶持,对真正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带动社员增收、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单纯为了政绩而仅仅从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对合作社绩效给予评价,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只会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的局面。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