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印度:印度奶业合作社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1-10-18  浏览:98

  传统经济学理论仅仅将公司、企业看成是一个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机构,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更新和扩大了对企业存在理由的解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已经成为影响市场交换活动的重要变量之一,企业存在的目的之一是降低内部要素所有者与外在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个体户与企业的区别在于,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相对正规和完善的组织机构或部门,如生产、销售、仓储、运输、管理等部门,从而能够做到专业性分工以节约交易成本:个体户则生产、销售、运输等一把抓,工作效率低、成本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在面临农业的“小生产、大市场”问题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抵御市场风险。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购买、融资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存在着规模经济,合作社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交易费用,而且将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链的利益返还给了农民。因此,合作社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对于国外农业合作社的日益壮大,我国的合作社发展还不太成熟,但已呈现日益蓬勃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借鉴国外合作社发展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也许会少走一些弯路,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印度与我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中都是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且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研究印度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具有积极意义。

  在印度,合作社经济与股份公司、私人经济形成鼎立之势,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印度共有50多万个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入社成员两亿多户,总运营资本近30万亿卢比(100印度卢比约合9.20元人民币),覆盖全国100%的村庄。相比之下,我国农民参与合作社的比例就要小得多。印度合作社分为基层社、地区合作社、邦合作社和中央合作社四个层次,形成了完整的上下联合、覆盖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大合作经济体系,政府发展农业的战略主要通过合作社的组织来实施。而在我国,目前缺乏全国性的合作社组织,而且大多数合作社都规模小、效率低。以印度奶业合作社为例,对印度农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合作社发展有所借鉴。

  奶业合作社联盟拥有印度70%的牛奶产业份额

  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奶业被一些牛奶公司和中间商控制,奶农获利很少。为了改变自己在利润分配中的不公平地位,古吉拉特邦凯拉区的奶农在1946年组织起来,建立奶业合作社,直接向孟买和其他城市的市场供应牛奶。邻近的村庄也纷纷仿效凯拉奶业合作社的做法,类似的奶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古吉拉特邦建立起来。

  印度于1965年成立印度奶业发展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种奶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印度奶业合作社联盟已经拥有全印度约70的牛奶及其制品的生产经营份额。中央、邦、地区、基层四级合作社的分工是:基层社主要负责牛奶收购,饲料供应,提供奶牛救护、医疗服务,帮助成员提高牛奶产量,保障生产者的日常支付和报酬;地区奶业合作社联盟主要负责组织基层社从生产者手中收购牛奶,组织加工,在活动区域销售奶及奶制品,向基层社分配饲料,提供技术和培训;邦奶业合作社联盟则主要负责生产、推销全脂奶、奶制品和各类含奶制品,组织统一的大批量购买,协助全国奶业合作社联盟完成有关教育和培训项目:全国奶业合作社联盟的职能主要是加强奶业合作社的内部协调,发布相关信息,开展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

  印度奶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原因

  印度奶业合作社得以迅速发展存在各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诱导,政府的大力支持却不过多干预,以及成功的内部组织体系和运营机制。

  市场经济的诱导。和其他农产品一样,牛奶在生产、收集上存在着空间上的分散性、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一定的季节性等特点,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个体奶农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他们成了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牛奶的同质性,奶农们缺乏竞争力,价格战的结局只可能是奶农收益减少、损失惨重,而所有牛奶带来的附加值全部流入了加工、销售企业和中间商。合作社作为奶农和消费者的桥梁,不仅可以保证农户的牛奶能够获得市场渠道,使农户获得宝贵而稳定的收入,而且它还近似地垄断奶业市场,将牛奶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返还给农户,增加农户的额外收益。合作社承担着牛奶的质量监督、奶制品的加工与储藏、品牌建立和营销宣传等工作,这样不仅增加了牛奶的市场竞争力,也保证了农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减少中间商的压榨和欺骗。

  政府的大力支持却不过多干涉。印度政府对奶业合作社的快速稳定发展做出很多支持,如政府在奶业合作社初期就制定了《合作社条例》,从法律上将合作社的地位加以肯定:将奶业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提供很多优惠条件;成立了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的印度国家奶业发展协会,在奶业项目的计划、实施、人员培训l、信息交流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印度政府还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合作社大力支持。同时,政府对于合作社的发展和运营不过多地干涉,完全是入社自由,民主管理。

  内部组织体系和运营机制。正如前文所述,印度奶业合作社实行四级组织体系,且分工明确。奶农自愿加入基层的村级牛奶生产合作社,然后就可以通过村级奶业合作社--地区联合会--总联合会的组织形式,把农村分散的奶收集到城镇加工,再运到各大城市销售。中央级合作社是最高的组织体系,统筹合作社的经营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组织负责,从而保证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牛奶都符合安全饮用标准。正因为合作社与奶农结成了十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所以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监督,不合格的牛奶不会被允许进入下一个环节。

  印度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以市场为导向,农民自由、自愿组织,遵循合作社原则。现在有的合作社是在政府的推动,或者说诱导下建立起来的,可以说他们的成立只是为了想得到政府和外界的支持,他们往往追求的只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从市场和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所以出现了组织化程度低、效率低、经济收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想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自愿组织适合自身发展利益的合作社,管理和运营模式遵循合作社原则。

  政府应大力支持,但不能过多干预。政府的支持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要在法律法规上给予合作社合法地位,还要制定适于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不仅要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更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目前限制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国家应该制定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投身于合作社的发展事业中来。另外,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大主体,它的运营和发展不应受到政府的过多干涉。政府主要应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帮助合作社发展,让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游泳”.

  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积极发展农业一体化,延长合作社的收益链。印度的奶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合作社主导的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历程。事实表明,只有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一体化,才能真正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达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目前的合作社主要是生产合作社,农产品中间环节的很多收益都无法返还给农民。因此,合作社形式应该趋向于销售合作社、加工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中间环节的收益。而农业的一体化需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发展区域优势,建立品牌产业。建立合作社联盟,完善从基层到中央的合作社体系。印度农业合作社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拥有一个完善的合作社体系,从基层到中央总共有四级,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不同的合作组织有着不同的作用,有建立公共设施的,有提供技术与服务的。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农村合作社组织体系中的信贷合作社系统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融资作用,全国合作社联盟始终统筹和指导着合作社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而我国小规模合作社居多,缺乏竞争力和支撑能力。要使合作社持续长久地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社体系。

  加大对合作社成员的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印度合作社很重视对成员进行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l,以此来促进社区生产力的发展。而我国合作社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的素质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成员:合作社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与成员是否利用新技术、新技能直接相关。所以,加大对合作社成员的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对于合作社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