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评价体系:基于供给机制视角的研究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4-25  浏览:154

  [摘要]理论和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和组织方面是有效率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谈判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以及给社员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等都是合作社效率的体现。但系统衡量和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的体系现有文献中尚未涉及。本文研究了合作社供给产品和服务的特点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效率评价体系 供给机制

  一、引言

  理论和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和组织方面是有效率的。现有文献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功用体现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谈判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以及给社员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等方面,这些都是合作社效率的体现,但系统衡量和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的体系尚未建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社供给产品和服务的特点与机制,将合作社的供给机制分为需求表达、供给决策、缔约成本、筹资机制、产品提供、激励约束六个部分,对每个部分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评价体系,为合作社效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合作社效率的衡量标准

  经济学中的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萨缪尔森( 1954) 给出了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解,即着名的“萨缪尔森条件”: 当所有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时,即,ΣNi MRSi = MTR ,其中,i = 1,2,…,N,N 为消费者总数,公共产品的供给达到帕累托最优。萨缪尔森条件虽然形式简明,但遗憾的是经济中有大量各异的消费者,他们的边际替代率无法一一测量,因而难于付诸实际。亨利提出了公共产品供给的工具主义的效率概念,认为“效率是指以最少的可得资源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追求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最大化”; 科斯( 1960) 认为某项经济活动如果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了个人效用最大化,则是有效率的,如果所有个体都实现了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则经济整体是有效率的。

  由于合作社具有公共性、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是典型的“俱乐部”,其功能为向社员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公共产品中典型的“俱乐部产品”①,从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角度出发,可将合作社的效率视为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效率。衡量合作社效率的标准有三:

  ( 1) 合作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是否满足社员的需求; ( 2) 合作社能否改进或实现社员效用最大化; ( 3) 合作社( 相比其他组织形式) 能否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满足社员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标准( 1) 衡量的是合作社供给的有效性。有效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社员能够表达、合作社能够了解社员的需求是合作社效率的前提; 标准( 2) 衡量的是合作社能否使社员实现帕累托改进或效率。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社员的福利,因此,能够实现社员利益的改进,就是效率的改进,实现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最大的效率; 标准( 3) 衡量的是与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等其他供给形式相比,合作社供给产品和服务是否更有效率。

  三、合作社供给机制分析

  作为连接社员与市场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在向社员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组织社员生产,与社员发生生产资料、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的供给、农产品的收购、资金筹集、协调决策、监督激励、农业技术培训与传播等内部交易,另一方面,作为分散农户的中介,与市场上的企业和消费者发生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购买和销售、信息搜集、谈判定价、筹集资金等外部交易( 图1 反映了合作社与社员和市场发生交易的关系) 。

  

  因此,合作社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过程中,除了考虑与社员交易的效率,还需考虑与市场交易的效率。樊丽明和石绍宾( 2008) 提出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由一系列密切关联、相呼应的环节组成,包括需求发现机制、决策机制、资金筹集与使用机制、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陈东( 2009) 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是在一定经济、政治、社会背景下,由筹资机制、供给决策、需求表达、组织能力、缔约成本和监督检查机制等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根据合作社供给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笔者将合作社的供给机制界定为由需求表达、供给决策、缔约成本、筹资机制、产品提供、激励约束等六个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需求发现环节解决的是供需对接的问题,即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 包括品种、规模和结构) .合作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首先要满足社员的需求才可能有效率,否则质量再高、数量再多,只能导致更低的效率和更大的资源浪费,因此,要做到有效率地供给,首要需要认识和发现社员的需求。合作社的需求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 社员在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上对需求偏好的集中表达,社员日常对合作社管理者的分散反映和合作社管理者以自己对社员和农业生产的了解做出判断( 合作社管理者通常也是农业生产者) ;第二,供给决策环节回答的是是否提供,如何提供,提供多少的问题,即以怎样的方式提供多大数量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社员的效用最大化。合作社的决策采用民主决策( 主要是一人一票)的方式,理论上能够照顾和体现全体社员的想法和利益。同时,合作社的决策有可能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如政府干预,但内部力量仍是其决策的主导因素,外部影响通常也是通过渗透到合作社内部施加的,如牵头发起或加入合作社。第三,合作社通过民主方式达成供给协议后,需要就决策内容与社员订立契约,保证决策的执行,保证守约社员的权益不受违约社员或合作社违约行为的侵害和保证合作社权益不受违约社员的侵害。合作社的内部缔约成本主要包括在动员签约、制定和书写契约,以及签订契约的过程中发生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社除与社员发生交易外,还与市场发生交易,合作社在市场上购买产品和服务、销售农产品,也需与市场交易主体订立契约,这是合作社的外部缔约成本。合作社的缔约成本由内部缔约成本和外部缔约成本构成; 第四,筹资机制是指合作社为向社员提供产品和服务而筹集资金的方式,包括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内部筹资包括向社员收取会费、吸纳社员入股和向社员收取弥补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的费用等; 外部筹资包括政府扶持、银行贷款、企业和社会团体资助等; 第五,合作社经过需求表达、供给决策和缔结契约,确定向社员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通过内外部筹资,获得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金,使用资金,向社员提供产品和服务。合作社取得产品和服务的途径有两种: 合作社生产和合作社购买。前者如合作社建立自己的加工工厂,向社员提供产品加工服务,合作社内部的农技人员向社员传授农业技术等; 后者如合作社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等。前者是合作社向下游( 或上游) 的纵向延伸,后者是农户的横向联合,前者的发展程度和形式较后者更为成熟。

  合作社工厂的生产效率在技术上可比拟于一般厂商①,文章为简化分析,只考虑合作社购买的情形。合作社最终向社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价格取决于它在市场上以何种价格获得了何种产品和服务,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更优的质量和更贴近社员需求购买到产品和服务,则更有效率。故而产品提供的对象虽为合作社内部成员,但最关键的交易环节却发生在合作社外部,是合作社与市场间的交易。第六,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是双向委托代理关系,合作社受社员之托提供产品和服务,社员受合作社之托提供农产品,社员和合作社都需对合作社运作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社员有义务向合作社提供符合标准的农产品,有权力监督合作社有无侵害社员利益的行为; 合作社有义务向社员提供符合契约规定的产品和服务,有权利监督社员是否按照约定,提供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根据监督检查的结果,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守约行为采取激励措施,对代理人的违约行为采取惩罚措施。同时,社员之间也存在相互监督、奖励( 如被示好和好口碑) 和惩罚( 如被疏远和坏名声) ,因为违约社员的行为可能会侵害守约社员的利益。激励约束机制从正反两方面规范了代理人的行为,及时有效地纠正可能发生的效率扭曲。对合作社的监督也来自外部,如政府监督和事务所审计,但由于政府监督不到位,对合作社的审计更是空白,所以目前对合作社的激励约束主要来自内部。

  图2 反映了合作社供给机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及与效率的关系。其中,实框表示占主要地位,虚框表示占次要和辅助地位,需求表达、供给决策和激励约束( 主要) 发生在合作社内部,缔约成本包括内部缔约成本和外部缔约成本,筹资机制包括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与产品提供有关的关键交易则发生在合作社外部。合作社供给机制的六个环节以实现效率为目标,合作社的效率也可以通过这六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

  

  四、合作社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对合作社供给产品和服务机制的分析,合作社的效率评价体系设计如下: 一级指标六个,需求表达、供给决策、缔约成本、筹资机制、产品提供、激励约束; 分别含有二级指标三个( 认知度、参与度和影响力) 、两个( 民主决策和独立决策) 、两个( 内部缔约和外部缔约) 、两个( 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四个( 信息搜集、谈判能力、抵御风险和运输成本) 和三个( 入退社、监督和奖惩) ,共十六个;将二级指标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即形成三级指标( 见表1) .( 1) 需求表达需求表达机制是社员对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水平显示机制,需求表达越充分,合作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能够符合社员的需求、意愿和利益,越有效率。需求表达包含“认知度”、“参与度”和“影响力”三个指标: ( 1) “认知度”是指社员对合作社的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合作社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程度,包括“社员对合作社章程的了解程度”和“社员对自身权利、义务的了解程度”.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和自身权利、义务的认知程度越高,争取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就越高,表达自身偏好的欲望就越强烈; ( 2) “参与度”是指社员参与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解决合作社事务的积极程度,包括“上一年参加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的次数”与“上一年举行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的次数”之比和“社员对自身参与合作社事务积极性的评价”,社员参与合作社会议次数越多,在事务解决中的积极性越高,则需求表达越真实、有效; ( 3) “影响力”是指农户在合作社决策和合作社事务解决上的影响力,可用“社员对自身对合作社决策影响力的评价”衡量,农户在决策和事务解决上的影响力越大,则其偏好能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 2) 供给决策供给决策是指合作社的决策主体与决策程序,包括社员的“民主决策”和合作社的“独立决策”两个指标:

  ( 1) 合作社的供给决策由社员通过民主程序做出才能更符合社员的需求、意愿和利益。“民主决策”指标包含“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普通社员占合作社社员的比例”、“普通社员在合作社管理层( 理事会、监事会、经理) 中所占比例”和“普通社员出资额( 或股金) 占合作社总资产比例”四项指标。合作社社员按其拥有的资源、地位和影响力可分为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核心社员是对合作社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的社员,他们通常是生产、销售大户,大股东,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在合作社的管理层中占据重要席位; 普通社员是合作社的参与者与跟随者,通常是中小规模生产者,中小股东,普通农民。之所以强调普通社员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是因为他们是合作社中的多数,也是农村地区广大农民中的多数,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合作社成立的根本初衷; ( 2) “独立决策”是指合作社在自主、自愿、无外界压力之下作出决策,合作社决策受到的外力越小,则越可能做出有利于社员和合作社长远发展的决策。“独立决策”的衡量指标包括“农户社员占合作社社员的比例”、“农户社员在合作社管理层( 理事会、监事会、经理) 中所占比例”和“农户社员出资额( 或股金) 占合作社总资产比例”,简言之,是农户社员在合作社人数、管理和资金方面占据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除农户社员外,合作社还允许有一定比例的非农户社员( 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 ①。与农户社员角色单一不同,非农户社员常扮演多重角色,譬如,合作社中的企业既是社员,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合作社中的事业单位既是社员,又追求政治利益、预算最大化,多种角色不可避免地使它们具有向合作社施加外部压力的动机,只有农户社员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保证合作社决策的独立性,保证决策符合农民的利益。

  ( 三) 缔约成本缔约成本是指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契约所支付的货币与时间成本,缔约成本越低,则效率越高。合作社的缔约成本包括“内部缔约成本”,合作社与社员达成供求交易契约所花费的货币与时间成本,和“外部缔约成本”,合作社与市场达成供求交易契约所花费的货币与时间成本: ( 1) 在社员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合作社“内部缔约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合作社的同质性( 或异质性) 程度,即“合作社社员出资( 或持股) 的差异程度”、“合作社社员生产规模的差异程度”,合作社同质性程度越高,达成协议所花费的成本越低,异质性程度越高,达成协议所花费的成本越高; ( 2) “外部缔约成本”包含“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合作社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和“合作社与市场订有长期、稳定契约”三项指标,合作社生产规模越大、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多、与市场订有长期契约,则外部缔约成本越低。

  ( 四) 筹资机制合作社的筹资包括“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以资金充裕、资金链稳定、能够满足合作社日常经营和扩大生产的要求为有效率: ( 1) 合作社组织、经营、供给产品和服务可以以向社员收取会费和弥补供给成本的费用、吸纳社员入股的形式融资,即“内部筹资”,包括“资金渠道来源的合理性”、“资金的充裕性”和“资金链的稳定性”三项指标。合作社的资金渠道应该是自愿、合理、合法的,资金应满足合作社日常运营,且能长期稳定供应; ( 2) 合作社对外从银行贷款、接受政府扶持和企事业单位资助,即“外部筹资”.“外部筹资”除“资金渠道来源的合理性”、“资金的充裕性”和“资金链的稳定性”外,还包括“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即合作社从多种渠道取得资金的能力,和“资金获取的独立性”,即合作社从外部获取资金不应影响合作社经营、决策的独立性。

  ( 五) 产品提供产品提供是合作社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要涉及合作社与市场的交易行为,因为合作社正是通过自己的中介身份为社员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产品提供环节的效率评价指标包括“信息搜集”、“谈判能力”、“抵御风险”和“运输成本”四项: ( 1) “信息搜集”是指在市场上搜集合作社生产、销售所需的采购信息、销售信息和技术信息等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包括“合作社信息平台建设”、“合作社获取市场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合作社与相关企业建有联系”和“合作社与高校、科研机构建有联系”四个指标。合作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丰富、越畅通,与企业和高效、科研机构建有稳定的联系,则获取信息的成本越低; ( 2) “谈判能力”是指合作社与市场上其他参与主体交易,达成有利于社员的契约( 如价格) 的能力,包括“合作社购入价格低于同期市场价格”、“合作社售出价格高于同期市场价格”、“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合作社产品的市场份额”四项指标,合作社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生产资料或出售产品,拥有自己的品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都能增强合作社与市场的谈判能力; ( 3) “抵御风险”是指对市场供求变化的承受能力,农产品供给的发散型蛛网模型经常导致农产品供求的大幅变化和农民收入的损失,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农民的收入有更加稳定的保障。“生产资料购买渠道的正规性”、“生产资料购买渠道的稳定性”、“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和“产品销售渠道的多样性”四个指标被用来衡量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 4) “运输成本”是指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合作社购销节省运输成本”,则效率更高。

  ( 六) 激励约束衡量合作社的监督检查、奖惩措施是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对违约者和搭便车者设置进入和退出成本( “入、退社”) 、对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合作社和社员行为的监督( “监督”) 、对合作社内部合作者的激励和对违规者的惩罚( “奖惩”) : ( 1) 对违约者和搭便车者设置的“入、退社”成本可用“入社交纳会费”、“入社有生产规模限制”和“退社有限制”三项指标衡量。当入社有成本时,可将一部分搭便车者挡在合作社之外; 当退社有成本时,违约者不论是自愿退社或是被强制退社,都要承担一定的损失,他会将这种损失加入违约的成本,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 2) “监督”包括“所在地原子化程度( 是否熟人社会) ”、“所在地人口流动性”和“社员对合作社的归属感”三项指标,合作社所在地农村社会原子化程度越低( 熟人社会) ,人口流动性越小,社员之间越熟悉,对合作社归属感越强,则监督成本越低、效果越佳; ( 3) “奖惩”包括“对守约行为的奖励措施”和“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措施”,有效的奖惩措施能够激励社员的合作行为,防止社员的违规行为。

  五、小结

  现有文献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功用体现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谈判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以及给社员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等方面,这些都是合作社效率的体现。但系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合作社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视角研究其效率,将合作社的供给机制分为需求表达、供给决策、缔约成本、筹资机制、产品提供、激励约束六个部分,以每个部分为一级指标,并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建立了合作社的效率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为比较合作社供给与农户单独供给,合作社供给与政府供给、投资者所有企业供给,不同类型合作社的供给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深入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蔡立雄.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陈东.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研究: 基于制度比较和行为分析的视角[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董磊明.农民为什么难以合作[J] . ( 笔谈之三) 《农民合作能力( 笔谈)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1) .

  [4] 樊丽明,石绍宾.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品政府供给机制的运行及完善[J] . 税务研究,2008,( 12) .

  [5] 樊丽明,石绍宾,张靖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俱乐部产品”及其经济效应[J] . 财政研究,2011,( 1) .

  [6] 郭红东,蒋文华. 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 中国农村经济,2004,( 5) .

  [7] 韩俊. 农合组织发展任重道远[J] . 中国合作经济,2007,( 1) .

  [8] 黄祖辉,梁巧.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的集体行动---以浙江省箬横西瓜合作社为例的分析[J] . 农业经济问题,2007,( 9) .

  [9] 姜明伦,于敏,郭红东.农民合作的经济学分析[J] . 经济问题探索,2005,( 3) .

  [10] 刘滨,康小兰,王珂.农民行为逻辑与合作能力: 一个新的阐释视角[J]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6) .

  [11] 曼昆着,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 原书第3 版·上册)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2] 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 张晓山,苑鹏. 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M] . 北京: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Z] . 2006-10-31.

  [15] Coase. 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 3) .

  [16] Samuelson,P.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J] .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 ( 4) .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