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沈国际:合作社社员的思与盼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4-26  浏览:72

  借春节返乡假期,我到河北省滦平县付营子乡付营子村的富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就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富绿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5月30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以黄瓜、西红柿、彩椒等蔬菜生产、销售为主。合作社制定了详细章程和管理制度,并通过社员大会选举出理事3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1名,当选人员都是多年从事蔬菜生产,懂技术、会销售,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能人。目前,合作社成员已从设立初期的9户发展到400多户,蔬菜大棚300个,面积510亩,年销售额500多万元。

  村民齐称合作社好合作生产产量高。村民普遍反映,加入合作社使大家成为一个集体,能够成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进行统防统治,有效提高了蔬菜产量。合作社理事长张军说:“社里专门成立技术服务组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现在社员基本掌握了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黄瓜产量从原来的3万-3.5万斤提高到了现在的4万-5万斤。”社员陈军说:“2008年就加入合作社了,越来越感觉到合作社的好。每年,合作社都选择优良品种,请外面的师傅来育苗,对社员来说既省时又省力,秧苗质量还可以保障。以前自己弄,泥水汗水一身,累得要死要活,最后烂秧死秧量还是很大,得不偿失。”一位郑姓社员说:“合作社积极联系县里的农牧局,给我们送来了不少防虫网,既保障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又减少了农药使用,真是一举两得。”

  合作购销获利多。在田间随机访问和座谈中,社员和菜农表示,通过合作社有效提高了蔬菜质量,提升了产品价格,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纯收入增长近20%.一是统一采购降成本。社员陈华说:“社里集中采购的大多数东西要比自己直接买便宜5%左右,而且还不会有假。”二是集体出售价钱高。理事陈江说:“每年,我都到外地联系客商销售蔬菜。现在社里有了自己的品牌,在附近也有了一些名气,销售情况比较好。而且,我们还和县里的北燕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合同,销路有了更大的保障。”

  合作经营无忧虑。社员陈华说:“现在大家成了一个集体,种出来的东西都拿到社里去卖,由社里和菜商谈价钱,价格一般要比市场价高出10%.”监事齐文海说:“成立了合作社,社员及菜农的产品销路得到了保障,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2010年冬季大棚蔬菜价格一直上不去,一斤黄瓜只有1块4毛多,社员觉得这个价格卖赔钱,不卖又要烂在地里。后来是合作社以比市场价高出20%的价格把社员的菜收了过来,然后积极联系销路,保障了社员利益。”

  合作凝心保稳定。付营子村现在有200多户村民,其中16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社员陈华说:“加入合作社,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争吵少了,笑声多了。人心都长在人身上,既然是集体就要互相帮助。”理事陈江说:“合作社确实改善了村民间的关系,棚与棚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大家互相帮助,过年过节社员们经常一起吃饭,村里打架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

  合作管理真民主。理事长张军说:“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我们全体股东就召开了会议,集体形成了决议,明确合作社要以‘仁义、信誉、利益’为宗旨,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团结各方力量及广大村民,以让利于民的思想发展合作社。”社员陈军说:“村里办合作社,一直坚持自愿的原则。社员可以自愿加入合作社,也可以随时自愿退出;社员可以来合作社购买生产资料,也可以到外面购买,但必须购买规定的品牌和剂量,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社员陈华说:“社里每年在社部至少开两次全体成员大会,集体讨论当年合作社的生产经营问题。”

  社员心忧合作社生产成本增长快。在调研中,社员多次提到近几年来生产成本上升太快,种蔬菜的收益不稳定。社员陈华说:“近几年来化肥、棚膜、种苗成本同前几年相比上升了接近一倍,这还没有算人工(社员的大棚基本上由自己管理)。”

  理事陈江说:“现在,社里平均每个棚的纯收入在2万块钱左右,这个收益大伙是接受的。如果出现2010年那种情况,真不如去外面打工。”郑姓社员说:“多亏有了合作社,咱们村里大棚基本都还在使用,别的村有不少人因为赔钱,现在都不干了,如果蔬菜价格经常忽高忽低,社里也撑不了多久!”

  资金周转困难。合作社监事齐文海说:“现在资金周转是合作社的最大问题。合作社承租的场地,每年租金1万多块钱,请师傅育种每年8千多块钱,长期雇用打更的又需要7千多块钱,还要雇人、支付冷库电费,等等,细算起来每年要七八万,真不是个小数。卖菜时,有些社员同意延期支付菜款,但大多数都是现场结清,合作社资金压力很大。”

  理事陈江说:“合作社贷款现在没有利息,但手续太过于复杂,而且很多时候都贷不到钱。社里的花销很多都是由理事长拿个人的钱先垫上,等合作社有钱了再还给他。”

  技术管理跟不上。社员普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3个技术员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社员称他们为“土专家”.一位孟姓技术员说:“现在新技术、新品种越来越多,县里、社里虽然组织培训,但由于个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不手把手教,还是很难掌握。”合作社会计坦诚说道,现在账目只能做到收支清晰,但具体的账目核算还是不够完整。负责产品销售的陈江说:“现在商家对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社员还是抱着能卖就行的想法,不愿意在提高产品品质上多下功夫,这样下去社里的经营会越来越困难。”

  引发的思考在整理调研材料过程中,引发了几点思考:一是发展合作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好事。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一村一乡优势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推动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收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合作社成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是关系合作社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我在调研中感到,社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维比较固化,长期形成“只要把东西卖出去,就不赔”观念,不重视产品质量,不愿按照技术流程操作管理,导致蔬菜质量提高较为缓慢,势必影响合作社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核心农户。三是对土地“非粮化”的担忧。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农户致富无可厚非,但也应该注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且种植蔬菜的土地通常都是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田,这种趋势一直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粮食安全。农民愿意种菜不愿种粮,关键在于效益。因此,要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就要在种粮效益上下功夫,加大对粮食作物种植的补贴力度,出台价格支持、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强农惠农政策,保持合理较高的粮食生产效益。

  (作者单位:农业部经管总站)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