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陆文聪:五大措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4-29  浏览:88

  【核心提示】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就必须立足国内,基于国内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来实现我国粮食的基本自给,并继续将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制定为基本政策目标。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形势恶化,国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世界饥饿人口快速增加,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轮全球粮食危机主要与两点因素有关,一是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等传统因素导致世界粮食减产;二是近年来在金融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出现的国际粮食市场金融化和投机行为,及一些发达国家和粮食出口国过度开发生物燃料、争夺粮食资源行为等非传统因素,加剧了世界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可以预料,如果国际社会不能尽快改革现有农产品贸易秩序,调整生物能源发展政策,建立应对粮食危机的国际合作机制,那么世界粮食供求紧张和粮价上涨趋势将可能继续长期存在,并最终给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粮食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尽管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实现了显著的恢复性增长,2007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续4年超过5亿吨,但我国粮食需求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仍在不断提高,严峻形势从未缓解,供求平衡相当脆弱。近年,继大豆之后,玉米也成为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较大的品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的人口大国来说,审视国家粮食安全状况,判断粮食生产和需求变化,除了充分考虑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能力,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和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引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等重要因素以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国际粮食政策和价格波动对国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影响。据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增长仍将低于需求增长,粮食产需缺口仍将呈现扩大趋势,粮食自给率目标低于95%,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供求缺口将继续扩大。同时,国内粮食供求也将出现更明显的区域失衡,华东和华南地区粮食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东北和华北粮食主产区供给能力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预计到2020年,世界粮食可贸易量将从目前的约1.4亿吨减少至约1.2亿吨,我国粮食进口将面临较大压力。在这样的国内及国际粮食产需预期下,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就必须立足国内,基于国内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来实现我国粮食的基本自给,并继续将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制定为基本政策目标。

  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必须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近年,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使我国大量具有明显粮食生产区位优势的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对此,我们应在着力提高耕地法律保护制度有效性的同时,探索和建立市场化耕地保护制度,从根本上减缓耕地流失,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这既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必要条件,也将是我国农业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二,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及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农田水利设施不足、配套不全和老化失修等问题,提高粮食生产的用水保障和灾害应对能力,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第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对粮食生产的增产效应。当粮食价格处于一定范围内的上升时,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必要干预粮食市场,相反,应该利用粮食价格上升的机遇,给予农民充足的价格信号,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生产。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并根据生产成本变化予以动态调整,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四,加强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扩大国内粮食供给的国际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恶化及国际政治关系变化,粮食将逐步成为如石油一样的另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战略资源。因此,我国应从国际政治、投资和贸易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国际合作机制,以保障国际粮食资源的国内供给。

  第五,建立粮食与市场政策分析系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外环境因素相当复杂,且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粮食与市场政策分析系统,跟踪分析气候、自然资源、人口与经济增长、农业政策与技术、消费结构、汇率和国际市场等国内外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需关系的动态影响,以提高政府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