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江苏:“开心农场”的管理经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5-01  浏览:99

       “做农业是长跑,有人一开跑就感觉累,有人跑了一半坚持不下去。”说出这话时,36岁的江苏省太仓市绿润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跃已然尝到了甜头。

  他的设施蔬菜产业超市正以每周增加一家的速度在当地遍地开花,以太仓为中心,产品辐射直达达200公里,一天蔬菜销售量达几百吨。在不少人的眼中,他已将“开心农场”从虚拟的网络变为可感的现实。

  在仓润蔬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采摘的各类新鲜蔬菜分门别类整齐堆放,公司员工正拿着订单,往冷藏车里备货。

  4月28日至29日,全国“三化同步”发展暨太仓实践研讨会在江苏太仓举行。在配送中心参观时,一名参观者随手拿起一把鲜嫩的苋菜,询问郭跃价格。当郭跃报出1.3元时,对方有点惊讶,他将菜扬了扬,对同行的参观者说:“我在家时经常去超市,这个在北京要卖3块。”

  郭跃解释,这是因为公司经营模式的创新。

  “我们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流通环节少,所以价格便宜。”郭跃曾经算过一笔账,批发价为5毛的绿色菜,经中间环节层层转手,最后售价至少要翻两倍。最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产品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比如进超市要交进场费,想推新产品,采购人员迟迟不给开单进不去。而菜期短,往往等不起。

  2007年,郭跃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成立太仓市绿润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随后,他以绿润公司为基础成立了太仓市仓润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太仓本地土地流转后搬进楼房的农民,成为首批社员。

  这些社员要到基地干活,同时在合作社持有股份,每股1000元,普通社员最多可持50股。

  “模式的优点是把合作社经营好坏和农民利益紧紧捆在一起。”郭跃告诉记者,农户劳动可以拿到“土地租金”“打工薪酬”“股金分红”收入,合作社经营好坏和收入直接相关。

  该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合作社会提前和农民签合同,减小了农民种菜的市场风险。

  “比如现在这个季节芹菜集中上市,双方会提前约定收购"底价",门店可以降价促销,把合作社利润降下来,确保农民利益。”但郭跃说,在某种蔬菜供不应求、价格被抬高时,农民要反哺合作社,必须以不高于农贸市场的批发价卖给合作社。只要合作社效益好,年底农民还能从“超出价格”中获得二次分配利益。

  当然,合作社从农民手上收购的菜有一条重要标准,必须有“科学示范”。

  “我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管理,即统一供应菜种苗,统一种植技术,统一覆盖薄膜,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销售蔬菜。”郭跃说,这实现了从引种、基地育苗、向菜农提供菜苗、订单回收产品一条龙的全程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生产有机、绿色食品。

  太仓市科技局局长潘红忠告诉记者,通过产学研合作,太仓目前拥有几十名科技超市技术人员及服务专家,涵盖现代农业、蔬菜栽培、生物技术、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贮藏加工、营销管理等领域,实行24小时联系制度,并定期进行科技培训,上门解决农户的技术问题。

  有了好产品,加上之前销售经验,绿润蔬菜很快敲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在乐购、欧尚、时代、联华、大润发等长三角地区的大型超市,绿润蔬菜有专卖柜台。合作社从刚开始的500多亩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亩生产基地。

  在东林合作农场,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将企业管理经验引用到农场,实施“大承包、小包干”,1200亩水稻由原村两名农机手来承包,每人承包600亩,担任分场场长。

  “两人之间刚好可以通过竞争互相促进。”苏齐芳告诉记者,为了激发和调动分场场长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农场实施了“成本核算、绩效挂钩”的考核手段。比如核定每亩粮田年综合成本为1150元,对分场场主降低成本部分奖励20%,超出成本部分从基本工资中扣减20%。

  “只有让职业农民的收入超过本地工人,才能解决地由谁来种的难题。”苏齐芳说。

  (本报江苏太仓4月30日电)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