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张晓山:让专业农民成为农业企业家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5-09  浏览:71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但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依然薄弱,农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农村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展望未来,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笔者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 4个方面:

  第一,自主创新,掌握农业命脉。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农业产业链看,谁能控制种子,谁就能控制农作物生产和食物供给。在种子产业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目前还是大型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促进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和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养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的技术体系,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避免出现外资控制中国种子产业的局面。

  第二,完善制度,催生“农业企业家”。目前,中国农户的结构特点是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并存,中国农业的特点是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与口粮农业并存。从变动趋势看,兼业农户大量增加的同时,各类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在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不断涌现,他们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现代农民,应该说,他们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一个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农民,得到足够的激励,在农业中创业、发展、致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农业企业家。同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从而成为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和主力军。

  第三,规模经营,防止“非农化圈地”。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要防止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导致农业出现非粮化、非农化的倾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如何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全国来讲,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仍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家庭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我们相信,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实施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一个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的农业就能从容应对种种挑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