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赵广垒:基层视角下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5-23  浏览:68

  [摘要] 2010 年底,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在做客“中经在线访谈”时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将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争取中央财政通过补助、补贴等转移支付方式,立项支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品质和效益下降问题,实现减损、提质、增效。为深入了解基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实际情况,笔者深入舞阳县各乡镇重点行政村及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找到了制约基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问题建议

  一、舞阳县重点农产品产后处理的主要方式和存在问题

  (一)小麦、玉米

  1.主要方式。主要有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统一处理、小型面粉厂寄存、粮所收购统一存放、市场粮食收购点收购、农户粮食囤存放等5 种方式。

  2.存在问题。舞阳县华鑫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和粮所建有标准化仓库,通风效果较好,粮食损失率较低。其他三种方式由于受资金等多种因素限制,储存方法简单,干燥通风效果较差,产后损失率较高。

  (二)大豆、花生、芝麻

  1.主要方式。主要有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统一处理、轧油点轧油存放、农户小型器皿存放等三种主要方式。

  2.存在问题。在舞阳县,较大规模龙头企业有青义小磨油厂和平升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其收购后存放效果较好,但受资金限制急需增加先进控温设备。其他两种方式原始,保存期短,产后损失率较高。

  (三)食用菌

  1.主要方式。较大的食用菌初加工基地对一部分鲜菇采取“与外地客商联系,现摘现卖的方式”,另一部分采取“烘干机烘干制成干菇,包装出售”的方式,而大多数规模小的分散种植户因缺少资金,设备不足,而采取市场现摘现卖的方式。

  2.存在问题。较大的食用菌初加工基地如华宝、文林基地,尽管仓储方式简单急需上级扶持,但因与外地客商联系紧密,产品上市率高,产后损失率较低。大多数种植散户受市场影响大,无干燥、储藏、保鲜设施,产后损失率高。

  (四)红薯

  1.主要方式。窑藏。

  2.存在问题。因资金不足缺乏必要的控温设施,产后损失率较高。

  (五)蔬菜、水果

  1.主要方式。成熟后即采摘上市销售。

  2.存在问题。因缺少条件好的冷库,产后损失率基本上根据市场行情而不确定。

  (六)肉牛

  1.主要方式。在舞阳县,初加工基地仅有天农源肉牛初加工基地一家,现采取屠宰后租赁冷库储存销售方式。

  2.存在问题。租赁标准化冷库增加生产成本,自建冷库缺少资金需政府予以扶持。

  (七)生猪、肉鸡等畜产品

  1.主要方式。标准化、规模化饲养,长成后市场销售。

  2.存在问题。因缺少初加工环节,产品增加值较低。舞阳县兴农牧业有限公司正在筹建占地320 亩、年加工600 万只肉鸡的兴农肉鸡加工基地,急需上级部门予以扶持。

  二、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率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农产品产后平均损失率1.小麦:6%2.玉米:7%3.大豆、花生:6%4.红薯:25%5.蔬菜、水果:20%6.食用菌:15%

  (二)原因分析

  1.仓储手段落后。由于受资金限制,舞阳县标准化仓库较少且干燥、保鲜技术手段落后,而保鲜加工是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的需要,许多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大多是以新鲜产品形式上市的,这些农产品含水量高,营养丰富,极易腐烂变质,而且大量的农产品需要运往市场销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仓储、保鲜问题,则农产品的发展问题则受到了制约,不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农产品有效进入市场门槛多、费用高。以舞阳县九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其如果要进行“农超对接”,有效进入市场,除需投入近50 万元资金改造仓储设施外,还需要进行无公害、QS、环保等多项认证,每项认证成本均在万元以上,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属新生事物,受资金等多方面限制,如果上级部门不能出台有效扶持政策,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会出现步履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

  3.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政策不足。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少,而基层财政资金困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资金等多方面的发展问题制约,这就造成了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空间有限,很 难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有效联结,发展余地小。

  三、对“农产品初加工惠民工程”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项目覆盖面要广。因农产品初加工涉及方方面面, 上级部门在实施该工程时,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安排有代表性的项目,否则起不到充分的示范带动作用。

  2.项目针对性要强。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建设有多重困难,在安排项目时,要从重要环节入手,牵住仓储、冷藏、入市等主要问题的“牛鼻子”,有效解决难题,促其发展壮大。

  3.明确有效的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要尽快出台。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走“抓大放小”的政策是不适宜的,因为农产品属末端环节,在这方面如不能在资金融通等方面进行有效激励和普惠制的促进,则农产品产后处理的利用率将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对农民增收不利。

  4.专业培训力度要不断增强。农产品初加工方面的负责人在县级基本上都是村里的“能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也容易受固有思维模式影响而因循守旧。在这方面,应安排扎实的管理人员培训,让其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开拓市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