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田国强等: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展望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6-03  浏览:188

  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入世使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最后运用翔实的海关数据资料总结了农产品贸易变化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分析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化的基础上, 对未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农产品; 贸易; 入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入世使中国的贸易开放程度显着提高,即使是关系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也融入世界经济当中。随着市场放开,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显着增加,贸易平衡由顺差转为逆差。未来,农产品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一、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变化

  (一) 认真履行入世承诺, 不断降低市场准入水平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90 年代,中国为“复关”和入世,进一步加快市场开放的步伐。1992-1997 年,连续4 次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降到了21.2%.同时,逐步取消了一些非关税壁垒,部分农产品出口配额实行招标。中国入世后,农产品外贸政策作出了较大的减让承诺,主要包括:一是逐步降低农产品关税。中国承诺到2004 年将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由入世前的21%降到15.8%.二是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三是建立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具体产品有小麦、玉米、大米(中短粒)、大米(长粒)、豆油、棕榈油、菜子油、食糖、羊毛和棉花,对这些产品实行配额内低关税、配额外高关税的管理政策。并且,承诺从2006年1 月1 日起,取消所有植物油的关税配额管理,实行9%的单一关税政策等。2010 年中国入世的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降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为15.2%.

  (二) 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 扩大区域贸易合作

  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发展区域自由贸易,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全面合作的经济体。2001 年中国正式成为曼谷协定成员,首次加入实质性区域贸易协定;同年与东盟正式签署《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 年开始实施早期收获计划,2005 年7 月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2007 年1 月签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2003 年6 月和10 月分别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并实施了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2005 年11 月与智利签署《货物贸易协定》,2003 年与巴基斯坦签署《中巴优惠贸易安排》;2006 年11 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9 年2 月21 日签署《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2006 年9 月1 日中国开始实施《亚太贸易协定》(前身为《曼谷协定》) 第三轮谈判结果,将向其他成员的1 717 项8 位税目产品提供优惠关税,平均减让幅度27%;另外,中国还将向最不发达成员孟加拉国和老挝的162 项8 位税目产品提供特别优惠,平均减让幅度77%①;2008年4 月7 日中国与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这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一定区域内的开放程度大幅提高。

  ( 三) 合理利用WTO 机制,维护公平贸易

  中国入世后,产业发展获得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但同时面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对此,中国政府加强对WTO 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建章立制,加强磋商,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创造公平贸易的环境。一方面,建立了商务部(包括驻外经商机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有关企业“四体联动”的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形成了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的应对格局,对特保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积极应对,减少损害。截至2010 年9月底,中国遭遇来自美国、土耳其、哥伦比亚等国家发起的33 起特殊保障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8亿美元。经过与这些国家政府和产业界的多层面交流沟通及缜密细致的法律抗辩,成功化解31起。另一方面,妥善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合法权益。

  中国严格按照WTO 规则修改和完善了贸易救济立法,修订并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对贸易救济调查工作进行了授权和规范。随后,国务院根据WTO 协议,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立法和实践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颁布了经修订的《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商务部还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不断增强调查和裁决工作的透明度。经过宣传普及,中国企业和产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意识不断增强,调查机关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水平不断提高。

  到2010 年中国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64 起(按WTO“被调查产品所涉国别数量”进行统计,立案数量180 例),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有52 起;已对进口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4 起,最终采取反补贴措施案件2 起;还发起保障措施调查1 起。在农业领域的成功案例有,2009 年中国将美国对中国禽肉采取的限制措施诉诸WTO 争端解决机制,裁定美国违反相关规则,2010 年中国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的制裁措施。

  (四) 紧跟市场形势变化, 启用临时干预政策

  除了认真履行多边和双边贸易协议外,中国还不断地提高贸易政策执行水平,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在WTO 允许的框架下,紧跟市场形势变化,灵活运用进出口政策,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一方面,对一些原料型加工农产品自主降低进口限制,保障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例如,中国入世时承诺的棉花进口配额仅89.4 万t,但是为了满足国内纺织工业发展的原 料需求,中国增加了100 万t 的进口配额;由于天然橡胶为重要的战略物质,中国对天然橡胶的承诺关税为20%,即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也被列入高度敏感产品实行最缓慢的市场开放,但是随着国际橡胶价格的高涨,为了维护国内橡胶制品行业的发展,中国自主对天然橡胶实行选择税,即天然胶乳从价税为10%,从量税每吨720 元,烟片胶、标准胶及其他初级形状的天然橡胶从价税为20%,从量税为每吨2 600 元,从低征收。另一方面, 适时调节出口限制措施, 促进农产品出口。2008-2009 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消玉米、杂粮及其制粉的出口暂定关税,降低小麦、大米及其制粉等出口暂定关税,提高罐头、果汁、桑蚕丝、玉米淀粉等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2010年,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的出口活畜、活禽、水生动物以及免验农产品全额免收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对其他出口农产品减半收取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对出口纺织服装产品按现行征收标准的70%收取出入境检验检疫费,以降低出口产品成本,促进农产品出口。

  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

  (一) 进出口保持双增长,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入世以来,农产品贸易实现进出口双增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2 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306 亿美元,2010 年贸易总额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 220 亿美元, 增加近3.2 倍, 年均增长19%.其中,2003 年和2010 年的增长幅度最大,均为32%;2004年、2007 年和2008 年的增长幅度较大,均在20%以上;2005 年和2006 年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10%和13%;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有所萎缩,贸易总额下降7%.见图1.

  

 

  (二) 进口增速快于出口, 贸易平衡由顺差转为逆差

  尽管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都实现增长,但是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因此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中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大国。2002-2010 年,农产品出口额从182 亿美元增长到494 亿美元, 增加1.72 倍, 年均增长13%;同期农产品进口额从125 亿美元增长到727 亿美元, 增加4.82 倍,年均增长25%.其中,2003 年和2004 年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分别为17%和10%,但进口额增长却高达52%和48%,因此从2004 年开始进口额超过出口额,农产品贸易转为逆差。2008 年农产品进口额再次大幅度增长,增长达到43%,远高于同年出口额10%的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到183 亿美元。2010 年受全球农产品价格显着上涨的影响,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到231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见图2.

  

 

  (三)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扩大, 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则不具备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市场开放后各国将按照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入世后,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变化证实了这一规律。为了剔除产品价格的影响,以贸易数量来显示产品结构的变化。出口方面,2002 年谷物是中国出口数量最大的农产品,达到1 484 万t,显着超过其他类别农产品的出口规模,蔬菜出口量467 万t,位居第二;中国入世后,谷物出口量不断减少,蔬菜出口量则明显增加,到2010 年,谷物出口量仅为124 万t,而蔬菜出口量增加到845 万t,成为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此外,油子、棉花等大田作物的出口明显下降, 而水果、花卉、药材等农产品的出口则显着增长。进口方面,入世前后,油子都是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 并且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02-2010 年进口量从1 196 万t增加到5 705 万t,增加3.77 倍;植物油、薯类、谷物进口规模依次排后,这期间其进口量都增加1倍以上。棉花的进口量居中,但是增长幅度最大, 2002 年不足100 万t,近年来的进口量则扩大到300 万t 左右。见表1.

  

 

  (四) 亚洲是出口最大市场,美洲是进口最大来源地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比较显着,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则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中国入世后,这样的贸易格局总体变化不大,但是出口集中度有所下降,进口地区更加集中。出口方面,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02 年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比重达到32%,显着高于其他市场,其次是中国香港和韩国,其比重都为11%,中国入世以来,这些出口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 到2010 年,对日本的出口额比重仅为19%,中国香港和韩国的比重分别降为9%和7%.美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另一个重要市场,2002 年的比重仅为9%,入世后比重显着增加, 2010 年达到12%,超过中国香港和韩国,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地。此外,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是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地,其比重不大,但相对较为稳定。进口方面,美国是中国农产品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并且进口额比重不断提高,2010 年比重达到26%,比2002 年增加4 个百分点,来自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的进口额比重也在提高,特别是巴西,2010年进口额比重达到15%,比2002年增加6 个百分点,2010 年阿根廷的进口额比重上升到8%.这两个国家超过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国家。因此,目前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农产品进口来自美洲国家。见表2.

  

 

  三、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 农产品贸易政策将进一步放开

  作为WTO 的正式成员,中国必须履行WTO 的相关协议,尽管目前WTO 新一轮谈判的进展缓慢,但是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最终将达成协议,促进世界市场的开放。目前,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已经降到较低水平,但是关税配额等管理措施可能将面临一定的改革要求。同时,中国还在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除了认真履行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外,还与澳大利亚、冰岛、海湾合作委员会、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秘鲁、挪威、印度等开展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或正式谈判,在这些自由贸易区中,农产品的市场开放将难以避免。此外,中国政府也面临来自国内加工企业的压力,要求降低加工原料型农产品的进口限制,从而为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发展提供充足和廉价的原料。因此,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政策将继续改革,农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

  (二) 农产品的进口将保持增长

  进出口贸易限制取消后,贸易结构将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状况。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加快这些要素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业生产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避免粮食生产的滑坡,保障粮食安全,但是油料、棉花、食糖等农产品的生产缺乏发展动力,这些产品的国内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必须依靠国际市场,进口增长趋势难以改变,从而将带动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总体增长。

  (三) 农产品出口增长难度加大

  关税等进口限制措施取消后,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很多国家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挑战。由于目前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为主,所以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的任务较重,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难度较大。

  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出,中国劳动力相对充裕的资源状况也会发生改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优势也会受到削弱。因此,农产品出口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贸易将长期保持逆差。

  参考文献

  白描,田维明。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 (4) .

  田维明。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7 (5) .

  吴学君,易法海。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水平及结构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 (7) .

  翟冬平。刍议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J].特区经济,2010 (11) .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