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方行舟:构建扎实的发展框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7-19  浏览:38

该不该保留“春晚”是人们年年都热议的话题,笔者却认为这个话题在现时代的中国没有讨论的意义。我们这雄踞一方的泱泱大国,光农业人口就超过欧洲人口总数。无论沿海地区如何吸引外商投资的目光,不管部分省份或城市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有多么惊人,也改变不了中国目前仍旧是个农业国的本质。是否要取消春晚的讨论无甚意义,而讨论群体的各种观点却体现出中国越拉越大的城乡文化需求差异,连带反映出物质水平的差距。全国整体经济水平虽是不断上升,但上升速度的不均把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处在如今社会各群体的舆论监督几近亢奋状态的环境之下。

城乡差异的问题在河南省体现得尤为显著。中原大地养育着五千万农村人口,悠远灿烂的历史带来封建小农思想根植人心的尴尬,星罗密布的村庄制造出管理协调上的难题。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战略,让中原这片广袤的战场崛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楷模呢?

省九次党代会给我们的答案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何平同志近日发表的《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一文提及的诸多具有时代前瞻性的战略意见,带着哲学的思考方式,细致地诠释、分析了“三化”发展路线的战略思考,让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切合实际的才是好的。何平同志文中说:“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指标,着力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度的关系;我们也许要放弃一些数据,着眼于长远利益,让环境和资源都喘口气。”每个人在给自己制定生活、工作的目标时,都会先权衡自己现阶段的实际水平,再根据自己的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和发展时限来制定目标。改造家乡自然也是同理。我们必须先切实衡量眼前农村的实际经济水平、老百姓思想的开放程度,了解到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期待看到的改变是什么,坚决不能为了“赶超”而赶超。倘若只是要完成指标,迅速打造一个看似先进却不符合老百姓需求的“都市化农村”,那么穿着西装打井水的状况依旧会发生,百姓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善。一切都只有按需索骥,寻找适合改变的方向,按部就班地前行,一步一步地在改进民生设施的同时帮助农民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才有可能切实贯彻“三化”道路。

“服务”理念的引入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是当务之急。贯彻服务意识是近些年与国际接轨的一项举措。农村一向都存在着看病难、读书难的问题,而公共服务概念的引入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难题,为农村建立起一个规范的社会秩序,创建一个有序的、流程化的社群模式。一个村庄,一旦以个体的身份满足自身除了粮食供给外的其他社会功能,承担起医疗、教育甚至娱乐、社交等多方面的服务体系,并把“服务”的概念贯彻到每一兵一卒,则整盘棋变得条理清晰,一个新城市的框架初具雏形。

在改变我省广大农民传统意识,鼓舞农民勇敢迎接全新生活方式的这条道路上,期待领导人能够秉持坚定的改革精神、保持果敢的作风,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把对家乡炙热的情怀化作热情,为老百姓搭建好一个符合实际的、考虑周全的、与时代接轨的发展框架,让河南人民的生活更幸福。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