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周蓬安:解决“三农”问题,需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7-27  浏览:51

       2000年,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湖北农村的突出问题,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12年过去了,中国农村虽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和城市相比,发展速度依然不算快,且城乡收入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79倍,可到了2007年竟变成了3.33倍,而改革开放开始时的1978年仅为2.37倍,1983年更是缩小到1.70倍的历史最低水平。这几年,中央一再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使这一比例有所缩小。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达到了6194元,同比增长19.1%,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收入之比也由上年的3.23倍缩小为3.13倍。

       而河南省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195元和660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6倍,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即使如此,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要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城乡统筹工作,除了认真做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让大量农村人口变成城市市民或产业工人,还必须通过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大家都懂得“无农不稳”的道理。因为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那绝对是“买啥啥贵,卖啥啥贱”,因此粮食问题必须依赖国内自身来解决。可要是让每一个农民都整天守着那几亩地,肯定没有办法致富,因为一般种植粮食作物,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就几百块钱,不足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因此又有“无工不富”的说法。而要让多数农民不再守着名下的那几亩地,成为城市市民或产业工人,不但需要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尤其是发展如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让农民就近就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土地流传,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让那些已经外出打工的农民,不但多了一份固定的租金收益,还让他们少了一份后顾之忧;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租金收入,又会激发一部分农民主动离开土地,走向城市。也就是说,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既能拿到一份租金,又腾出精力去打工挣得一份薪水,可以说是“双份”收入。

       而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又地处平原,土地更容易集中,具有将原有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变为大农场式的社会化大生产农业模式,而且河南农业机械制造业相当发达,有农机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农业的大机械化耕作。

        通过土地流转,也会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原有一些荒芜、半荒芜的土地可以集中起来经营,一些高科技农业技术,就可以大面积地集中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现代化耕作模式将直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进而带动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城乡共富的目标。(周蓬安)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