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透视
黎袁媛等:新农村,拒绝垃圾乱象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8-11  浏览:119

 

  

6月4日,宣恩县高罗乡板寮村村民将垃圾倒进家门前的分类垃圾箱。该县今年启动12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村,并将逐步向全县农村推广。(宋文 摄)(资料图片)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huangjinshan”是恩施新闻网论坛的老网友。不久前,他发帖呼吁:“农村垃圾数量猛增,逢年过节遍地烟花爆竹的纸屑,各种颜色的塑料垃圾袋堆满道路两旁,还有许多生活杂物,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这种农村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外地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恰当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现实生活中,农村垃圾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人民群众呼声较高的问题。

  作为卫生工作者,省政协委员、州政协常委肖琴一直关注着垃圾问题。2008年6月,肖琴组织民革恩施州总支调研组深入全州10多个乡镇开展调研,形成了关于《规范农村垃圾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提案。今年“两会”上,她又建言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肖琴对家乡的环境忧心忡忡:“我的老家在利川市汪营镇,处于‘母亲河’清江的上游。垃圾严重影响着清江的水质,小时候那样的清江河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2010年,州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农村乡集镇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一次视察。视察组通过对恩施、利川、建始、巴东4县市5个乡镇调研后发现,目前,农村乡集镇垃圾处理还面临诸多困难。委员黄明畅在《湖北恩施:农村乡集镇垃圾处理现状堪忧》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下列问题:

  垃圾处理场建设难。在被视察的4个乡镇中,有的已向上争取项目,这些项目所需要投入资金少则数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对全州其他乡镇来说,投入这样巨额的资金建垃圾处理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只是不停地寻找新的垃圾堆放点。

  垃圾处理效果差。由于自然、简单、粗放的堆放、填埋处理方法,使农村环境污染日积月累,有的处理只部分地解决了表面问题,对水体及下游水系的污染、长期的污染等深层次问题仍然考虑不够,准备不足。以巴东县野三关镇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的垃圾处理场为例:该场按历年平均的垃圾产生速度计算的设计年限是19年,但是这些集中堆放的大量固塑垃圾因降解不了形成的新的污染源本身就是个问题;而在目前的消费模式和消耗速度下,这个垃圾处理场能否管到19年已很难说。

  垃圾处理问题引发新的农村社会矛盾。鉴于目前全州农村环保投入情况和经济现状,部分乡集镇动辄数千万元的投入和处理模式对于广大财力不足的乡村来说,暂时还不具备代表性和推广性。即便是简单的堆放处理,也日益暴露出它污染周边环境和引发矛盾纠纷的问题。而对于没有能力建垃圾填埋场的乡集镇来说,垃圾处理带来的问题更是成为农村矛盾和纠纷的新的重要因素。

  “几时我们的农村环境也能像欧美农村一样干净清洁,环境优美?让‘仙居恩施’名副其实?”网友感喟。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垃圾问题解决现曙光

  2010年5月19日,国家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与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宁夏8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根据协议,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将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提供支持。示范省(区、市)政府将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在农村环保体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力争在3年内(2010-2012年)使示范区域实现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得以健全完善的目标。

  记者从州环保局了解到,自2010年,我州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以来,至2012年,全州计划在鹤峰、恩施、建始、宣恩和利川等5个县市共实施治理村庄162个,投资15351.52万元,总受益人口30万。2010年实施的18个村庄,已全部完成。2011年实施的52个村庄,已完成51个。2012年实施的92个村庄项目现正在进行中。

  农村环保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基本形成了具有恩施特色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模式,即:生活垃圾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卫生填埋模式及户分类—村收集就地焚烧处理减量化模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五位一体地处理白色污染模式;生活污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地埋式污染物降解模式;畜禽养殖粪便采用生物发酵床技术、干清粪、有机堆肥、沼气等综合利用模式。

  在项目实施的村庄,环境面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每天早上下地前,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六组的村民张胜华,就会将头一天的垃圾扔到自家房屋前的垃圾桶里。对于全村人而言,这是最近养成的习惯。据张老汉说,以前村民们基本上都是将垃圾扔进天坑,更快捷的是顺手扔到田边、地头或是树林中。在县环保局举办的培训班上,张胜华了解到,垃圾扔到天坑或是田边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2011年度,宣恩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209国道沿线,包括高罗乡的板寥村、黄家河村、埃山村、九间店村、龙河村和椒园镇的水田坝村、庆阳坝村、老寨溪村,受益人口15578人。重点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问题”村污染治理等。

  在建始县花坪镇全县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村坊村,一栋栋漂亮整洁的特色民居掩映在数千亩“关口葡萄”的绿阴下,呈现出一派新农村宜居美景。

  2010年,建始县作为2011至2012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重点区域,获得中央以奖促治资金、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共计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建始县政府同省政府签订责任状,以318国道(含业红公路、天二公路沿线)为轴线的高坪镇、三里乡、红岩寺镇、花坪镇4个乡镇16个村庄纳入全县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去年11月,全县开展首期“农村环保明白人”培训。特邀湖北民族学院两位环保专家现场授课,分别就“农村生活污水特征、处理技术与管理”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大课题进行讲解。

  现在,高坪垃圾处理场被层层绿阴包围;三里石牌人工湿地等无动力污水集中处理模式,零成本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花坪建成百亩葡萄园、百亩猕猴桃园两个“一品一肥”绿色有机食品种植示范基地。这都是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示范项目以后,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建设诗画田园,依旧任重道远

  地处恩施州城清江河上游的恩施市屯堡乡集镇是州城数十万居民饮用水的水源地,为尽可能地减少上游生产生活垃圾给水体带来面源污染,该乡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对该乡境内清江河沿线的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实行日产日清,集中处理。

  目前,屯堡乡一共有9名环卫工人,负责屯堡、罗针、马者、车坝4个集镇及沿线的垃圾收集、街道清扫、卫生监督工作。由于居民经常倒未经处理的煤炭灰,造成沿线300多个金属垃圾桶常遭破坏。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够,一户3块钱清洁费很难收齐。

  黄明畅在调研报告中也指出,垃圾处理运营贵是影响垃圾处理的重要原因。仅以屯堡乡为例,该乡每年需要投入的费用就达数十万元。

  野三关镇分管集镇建设的副镇长张国官介绍,野三关垃圾填埋场目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设计容量不足;二是存在资金缺口。据测算,野三关垃圾场填埋费用,一年至少要28万元,但是现在镇政府每年只能挤出10万元资金,单靠乡镇来维持费用,明显不足;三是垃圾分类无法实施。

  2011年9月,全省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专题调研组,赴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调研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研组先后到宜昌市五峰县,恩施州鹤峰县、来凤县、宣恩县、恩施市等5县市调研后,认为各地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从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行情况来看,各县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场设计建设进度与生活垃圾产生速度不相适应,部分生活垃圾处理场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受到极大限制,垃圾清运填埋及渗滤液无害化处理状况难达到当初设计的要求,对周边空气质量、农作物生产乃至下游水体污染都埋下了深远的隐患。

  从队伍建设及工作机制来看,各县市环卫工作队伍建设基础较差,一线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工作待遇较差。各县市环卫部门缺乏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无专门力量指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无资金项目对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过程的监督管理也无法到位。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