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迅速发展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新的市场主体和引导、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在缺少人才、短缺资金、缺失信任和紧密联结不够、规模运作不大、持续发展不足。在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抓好组织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规范运作和注重人才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机械化社会大生产之间矛盾的有效举措;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是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载体,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2007 年7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开始施行。《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简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概念上规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上规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3 个特性。
1.1 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组织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 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恰恰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组织,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在有联合需求的情况下,自发组建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依法经营,入社农民的财产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主管理,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按照章程开展各项活动。
1.2 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1],一种是“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另一种是“合作社+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合作社通过与超市或流通企业直接建立了产销关系,一些合作社还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农产品供应商,有的合作社产品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到欧盟、日韩和东南亚等地。
1.3 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是为其成员服务,成员相互之间合作经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平等诚信。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不仅在经济上受益,而且有一种归属感,其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监督意识、守法意识得到增强。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组织功能和凝聚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乡风民俗、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是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截至2011 年6 月底,全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4.6 万个,比2010 年同期增长43.1%;合作社实有成员3 570 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3%[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贡献,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它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主要表现在缺少人才、短缺资金、缺失信任和紧密联结不够、规模运作不大、持续发展不足。
2.1 缺少人才
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应该是“好人”加“能人”,愿意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也有能力帮助农户。目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具有素养和能力的农民来领导,大部分都是由当地供销社或者农业部门官员来担任领导[3,4].因此,在市场信息捕捉方面比较迟缓,此外也不一定能充分代表农户的利益。
2.2 短缺资金
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普遍认为,当前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由贷款难等因素造成的资金短缺。一是缺乏启动资金;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扩大经营规模、谋求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缺乏流动资金。并且由于缺乏启动资金,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流动资金缺乏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培植主导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5],造成发展后劲不足。
2.3 缺失信任
信任的缺失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的方方面面,有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不信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不信任,甚至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农户之间彼此存在不信任[6,7]等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8]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比信任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信任是社会系统的润滑剂,它非常有成效,它为人们省去了许多麻烦。”信任的减弱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少地方只有存在的形式,而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4 紧密联结不够
虽然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许多流于形式,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日常经营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9].还有相当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公司或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领办等方式组成, 农民成员参与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少足够的凝聚力,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10],不符合《合作社法》的规范要求。
2.5 规模运作不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质量差、带动力不强。有的虽然注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履行的是社团服务功能,没有真正成为经营服务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1,12].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规模小,还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和运作。例如一些超市通过和蔬菜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实施“农超对接”,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少、蔬菜种植规模小等因素都制约了“农超对接”的顺利与持续开展[13,14].2.6 持续发展不足部分地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政推动色彩浓厚,不少是客观的“要我发展”,而不是主观的“我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15,16]; 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17]等。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不少,但要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质量与数量上并重发展,就需要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来引导与扶持。
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民稳定增收,需要做到抓好组织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规范运作和注重人才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3.1 抓好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关系到“三农”建设进程,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事宜纳入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中。完善和优化组织领导机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关键。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机构要以市、县为主体,组建不同产业、跨地域的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功能,增强合作实力。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联合运作,从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引导农民、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10,18].
3.2 强化政策扶持政策
扶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政府要择优培育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各地区、各产业领域的示范社。二是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农村建设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种植业、养殖业基地。三是帮助调动广大农户的入社积极性,指导规范办社、民主办社、民主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19-23].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逐步增强,才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有效、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3.3 全面规范运作
规范运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抓。一是抓制度的规范运作。要按照《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结合各地实际,依法制定或修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坚持严格按章程办事。二是抓管理的规范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完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的运作机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三是抓服务的规范运作。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15,24],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销售的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4 注重人才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建设,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进行,通过“内外兼顾”的方式来完成。一是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项目带头人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的业务培训;邀请技术专家上门, 有针对性地指导和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新型农民及致富带头人为核心,创办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科研和创业,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职称评定、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支持,让优秀的农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留下来[4,12].
3.5 推进品牌建设
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竞争优势品牌建设是关键,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5].品牌建设应该分四步走:第一步是要“找定位”.要通过全方位整合经济与文化资源,强化差异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有的特色品牌[26].第二步是要“塑形象”.特别是要对重点农产品及产业基地进行整体形象设计、整体形象广告宣传,提升产品质量,在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上多做文章[27].第三步是要“认商标”.要联合搭建“品牌兴农”平台,积极引导农产品商标注册,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申请农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认证, 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无形资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8].第四步是要构建市场营销网络。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产品营销和市场建设,鼓励和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会,建立销售网络、网点等,努力拓宽销售渠道[29].
3.6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必然要求[29].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内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重要手段。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前农村地区的第四大市场主体[30],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发展的前瞻性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客观选择,不走这条路,在市场竞争中就很有可能落伍,甚至被淘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既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水平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很有必要,应加强指导和大力支持。
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迅速发展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新的市场主体和引导、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处于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松散型到紧密型、从服务型到实体型、从基层社到联合社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这一转变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随着外部发展条件的逐步改善,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将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只要上下坚定信念、齐心协力,抓好组织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规范运作、注重人才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就一定会解决好前进中面临的问题, 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明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7-07-02(04)。
[2] 中国农业信息网。 农业部举行发布会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EB / OL]. http: / / www.gov.cn / xwfb / 2011-10-27 / content_1979863.htm.
[3] 欧阳序华。 浅谈我国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扶持[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2):53-54.
[4] 张美珍。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 李湘蓉。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信用困境及破解途径探讨[J]. 生产力研究,2005(12):47-48.
[6]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4(5):10-16.
[7] 冯道杰。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障碍研究[J]. 农业经济,2006(1):47-49.
[8] 张艳春。 信任缺失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分析[J]. 农业经济,2010(12):38-39.
[9] 张满林。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09.
[10] 邓桂梅,赵慧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09-610.
[11] 胡碧玉,王书斌,陆昕轶,等。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四川省遂宁市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2007(10):123-126.
[12] 喻国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6(1):53-54.
[13] 郭红东,方文豪,钱崔红。我国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和行为---基于694 个农户的问卷分析[J]. 农业经济,2005(11):31-32.
[14] 赵慧峰,李彤。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北省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J]. 中国流通经济,2009(5):29-32.
[15] 孔祥智,史冰清。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9(1):3-9.
[16] 刘婷,刘含海。影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10254-10261.
[17] 郭春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18] 孔祥智, 郭艳芹。 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54-59.
[19] 孙亚范。 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和启示---对江苏农户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3(1):204-208.
[20] 周建华, 傅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0-25.
[21] 庄美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07(2):83-85.
[22] 荀雪霞。 政府在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7):37-38.
[23] 黄涓。 完善我国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的政策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42-44.
[24] 李兴丽,张思竹,江惠琼,等。 浅议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云南农业科技,2005(4):45-47.
[25] 孔祥智,史冰清,何安华。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合作经济,2009(9):19-25.
[26] 林素娟。 以品牌化思路重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J].江苏商论,2008(4):15-17.
[27] 吴声怡,刘文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推进及其对策思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33-36.
[28] 陆璐,雷萌,米雅娜,等。 好品牌是怎样炼成的[J]. 中国合作经济,2011(7):22-36.
[29] 赵铁桥。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价值、现状和对策[EB /OL].http: / / www.ccfc.zju.edu.cn / a / hezuozatan / 2011 / 1205 /8509.html.
[30] 刘忠强,王开义,喻钢,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0,32(1):1-4.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