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长沙县“合作社运行”垃圾处理模式 垃圾可兑换生活物资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9-16  浏览:56

本报长沙讯 “其实,农村90%的生产生活垃圾都可以变废为宝。”长沙县果园镇创新农村垃圾处理办法,建立起以“合作社运行”为核心的分类处理模式,将垃圾总量减少到10%。目前,长沙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这种模式,实现了城乡垃圾处理全覆盖。

玻璃换白醋,农膜换酱油

  “10公斤玻璃换一瓶白醋,8公斤农膜换一瓶酱油……”在长沙县果园镇农村环保合作社的环保超市里,记者看到,当地农户可用一些生产生活垃圾对换生活物资。2009年,果园镇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去年3月以来,果园镇以合作社为依托,建立起了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模式。

  果园镇党委书记鄢兴杰告诉记者,全镇按200-300元/个的标准补贴新建了近5000个单户或联户垃圾池,村民将垃圾统一入垃圾池分类堆放。“瓜果皮、剩饭菜等可堆肥垃圾,在垃圾池中发酵后作肥料直接还田使用,剩下的垃圾,由环保合作社进行二次分类处理。”

  “玻璃、衣料等可回收利用垃圾,收购后统一运往汨罗的垃圾资源化市场卖掉;废旧电池、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农膜、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垃圾,在镇里的垃圾压缩站压缩后,送到长沙县汉山垃圾填埋场进行专业的无害化处理。”环保合作社负责人彭长兴介绍,合作社按政府指导价,派保洁员上门收购垃圾,统一对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记者了解到,果园镇共有7个村、3个社区,分为10个环保合作分社。每个分社又分为3到4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3至4名保洁员,负责垃圾捡拾和回收。每个分社一个星期清理一次,把分好类的垃圾运往镇上的环保合作总社。

  “上次10多个农药瓶换回一瓶洗洁剂。”对于用完的农药瓶,金江新村的李世平现在每次都会带回家收好,而不再是随便乱扔在田边或塘里。

  3年回收2千吨,农村环境大变样

  “其实,农村90%的生产生活垃圾都可以‘变废为宝’。”彭长兴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把废品卖到环保合作社之前,就已经把垃圾总量的60%就地堆沤分解掉了,合作社向农民收购废品后再次分类,将30%的可回收垃圾卖给回收公司,这样经过两次减量后,只剩下10%的不可利用垃圾被送到垃圾场进行填埋。

  鄢兴杰告诉记者,3年来,果园镇农村环保合作社回收了近2000吨三类垃圾,大大地改善了垃圾包围村庄的“脏、乱、差”局面。“通过分类处理,镇域内生产生活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镇垃圾中转站中转的垃圾,现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减。”

  分类减量,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很可观。鄢兴杰称,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一次性投资200万元,每年只需要运行费用20万元,而且大大延长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

  果园镇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在长沙县得到了推广。现在,长沙县每个镇都有一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建立起了“分户收集、分户处理、村民自治、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行”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了城乡垃圾处理全覆盖。记者赵晶 实习生邓旺强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