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5日下午4时,在广西省武鸣县宁武镇唐村,年轻的梁考才正在自己的50亩香蕉地里忙碌着。还有一个月,香蕉就可以上市了,他抚摸着自己的香蕉,满怀期待。
2009年,他加入了宁武一鸣红香蕉专业合作社。几年来,他又承包了一些土地。去年,他们家的纯收入有20多万元,房子建起来了,还有了面包车。梁考才说,村里的绝大多数人都加入了一鸣红专业合作社,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销售,还有农科院的专家下来指导,大家科学种植,拧成一股绳,收入逐年增加。
宁武一鸣红香蕉专业合作社在武鸣蕉农中,有着响当当的名号。2009年成立,共有成员215人,种植香蕉3.3万亩,占武鸣县香蕉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年产量达9万吨。经营模式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统一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规程、农资物品供应、品牌包装、市场销售,科学地进行一条龙生产销售。
加入合作社规模化种植
9月5日下午,记者一行的车子驶入宁武镇伏唐村,这里拥有2700多亩的一鸣红香蕉合作社种植基地。车子急速行驶,道路两旁满是香蕉树,一眼望去,香蕉林包围着一座座山坡,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而此时,已经有一串串三四成饱满的绿色香蕉挂在树上。宁武镇副镇长黄东沿告诉记者,一鸣红在宁武有4个种植基地,其中唐村有两个,伏唐村和英烈村各有一个,都在2000亩以上。
“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力量更大,不仅发展基地,还让农户加入进来,谋求共同利益。”一鸣红香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耀胜说,合作社里分为出资、合作两种成员,出资成员出资建基地,而合作成员就是农户,他们使用合作社里统一的种子、化肥等,实行自行管理,统一销售。
在英烈村,一鸣红2800多亩的新基地已经松土完毕,再过两周,新的香蕉苗就将在这里种植。皮肤被晒得黝黑却一脸笑容的陆爱琴骑着自己的电单车潇洒地在新基地穿梭。陆爱琴是英烈村科瑶屯人,以前是蕉农,现在她的地被承包了,她却成了这块新基地的“妇女主任”。“这里的女人都归我管。”她拿出出勤表说,“土地被承包来统一种植香蕉后,很多人到这里来帮工,一天60元。”
规模化种植,有助于集中培育、集中包装、集中销售。
新技术运用有专家指导
唐村的梁方文作为农户,也是一鸣红的成员,加入合作社让他感慨:很多新技术能把香蕉变得水灵灵的。
梁方文有30多亩香蕉地,都用一鸣红统一品种的苗。加入了合作社,梁方文觉得大有不同:以前自种自销时,如果香蕉得病了,他就挨家挨户地问情况、要良方;可现在,香蕉得什么病、什么时候施肥、用什么药,有广西农科院的专家来指导,而且香蕉的市价信息会及时群发到各农户的手机上,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记者采访梁方文时,他正在给香蕉抹花,他对记者说:“专家说这是技术。香蕉长成果实,尾部的花蕾如果不弄干净,会得黑心病,还会吸引一种虫子,所以把花给抹掉,既能防病,又能保持果皮的干净和光泽。”梁方文把一些专业的名词记下来了,他为了更真实仔细地触摸果实,没有戴手套,双手被汁液沾得黑不溜秋的,但仍然像抚摸自己的孩子般,轻轻地擦拭香蕉。
在农户的香蕉种植地,记者看到了在一株株排列整齐的香蕉树里,有一根根大大小小的管道布设其间。提到这个梁方文乐了,他说这是专家说的水肥一体滴灌技术,安了管道,就不用一桶一桶地人工浇灌了。
“要想把香蕉种好,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梁耀胜说,因此合作社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聘请了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家和武鸣水果办技术员,共同解决合作社成员种植技术过程中的难题。
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李朝生说,一鸣红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比如抹花垫把、水肥一体滴灌、无纺布紧身袋的运用等,都做得很好,提高了香蕉的产量和质量,外观也很整洁美观。“我们一年和农户们有两次座谈交流会,也会经常下到地里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农户的问题。如果没能去现场,农户们拍了照、列了症状通过彩信、QQ发给我们,我们也会及时处理。”李朝生说,“农户们积极着呢!”
抱团销售保证获利稳定
把香蕉种好了,每年最令人紧张的销售时刻就到来了。不懂市场行情,信息接收慢,对于农户来说就会错过销售时机,卖不出好价钱。梁考才指着自己香蕉林前的一条大路说:“那条路,以前摆满了各户种植的香蕉,供老板看货买货,非常热闹。”老板们看看这摊,问问那摊,权衡价钱,把价钱压得低低的。
可现在,大路上冷清了,因为合作社统一价格出售。梁考才说手机上常常收到合作社发来的具体市价,哪天降了,哪天升了,清清楚楚。而统一价格,老板们就算和农户直接砍价,也不能把价格压得低低的了,“这就是抱团的力量”。
每年到了香蕉销售的季节,从产地到集中地再运往全国各地的车都是排得满满的,一车接着一车,像长龙一般。黄东沿和梁耀胜说,按照一亩产3吨香蕉来算,整个武鸣县有13万亩香蕉地,就生产39万吨香蕉。一个小时能发送五六车香蕉,按照24小时不间断发送,大约每天发送130车香蕉,按每车25吨算,每天能运出3250吨,那么需要大概120天才能运完。而宁武的香蕉产量占整个武鸣的四分之一,运送的状况可想而知。因此,只有种植户团结起来,将价格捆绑,才能保证获利稳定,共同进退。
梁方文的30多亩香蕉地就有纯收入十多万元,他的心里乐滋滋的。出资成员李国生也尝到了甜头,“过去种木薯和甘蔗多,但是很辛苦,人工量大,收入少。现在宁武种香蕉的越来越多了,大家都说种两年甘蔗不如种一年香蕉呢。”
让品牌香蕉走得更远
一进到梁耀胜的合作社办公室,他就拿出了前段时间去上海参加农产品交流会带回来的菲律宾香蕉和纸箱。他把纸箱放好,双脚踩在纸箱上,整个人稳稳当当的,纸箱没有压坏,人也没有摔下来,还是方方正正的,这一幕让记者很惊讶。梁耀胜说:“我们的香蕉口感和人家的比,一点不差。可人家的香蕉卖到一箱85元,我们只能卖45元,原因之一就出在这包装上。”“我们的产品是一级香蕉,二级包装,三级销售。”梁耀胜说。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有出路。
菲律宾和一鸣红现在所产的香蕉果只长度一样,从口感上说,菲律宾地处热带地区,香蕉成熟只需要两个月,而武鸣地处亚热带地区,昼夜温差大,生产时间较长,需三个月,口感会更加细腻。但是菲律宾的包装采用先进的技术,纸箱压不坏,高档。因此,一鸣红现在也定做了类似的纸箱,首先从外包装上保证质量。
都说香蕉靠卖“一张皮”,产品肥大饱满,大小一致,果皮金黄鲜亮,这样的卖相才好。一鸣红的成员已经统一采用了一项新技术———蓝袋﹢无纺布紧身袋。蓝袋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而以前运用的珍珠棉套袋是件“休闲服”。现在在香蕉达到四成饱满的时候就给香蕉穿上“紧身衣”,一方面能让整梭香蕉造型美观紧凑,另一方面能在采摘时减少晃动,使香蕉较为整齐。
香蕉采收时,擦伤很大,因此还得培训采收和包装人员,做到“无外伤”。
产品保证了质量,销售也极其重要。一鸣红实行了“五统一”: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资物品供应、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如今,一鸣红在国内开拓了市场,在西安、兰州、武汉、北京、长春等地建立了销售窗口,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一旦香蕉成熟,农户的香蕉就能销往全国各地。
丰产年要变丰收年
9月份,已经有少量香蕉上市。梁耀胜说,今年将会是香蕉丰产年,但是由于五代苗的生长规律,今年的香蕉将会集中上市。李朝生认为,今年香蕉上市时间早于去年一个月,采摘高峰期将在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
今年是香蕉产量大年,又集中上市,会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继而出现早些年的香蕉滞销情况?怎么样才能让丰产年变成丰收年?李朝生认为,农户应该持乐观的态度。在技术方面,一是要适时采收,香蕉到采收时间务必采摘,不要有再等等看价格是否会上涨的心理,该什么时候收就什么时候收。二是在同等的市场环境下,保证香蕉的质量。果的品质要保证,外观也特别重要,比别人漂亮的产品往往得到青睐。三是要注意天气,防台风、看温度、看雨水,适时灌溉,让叶片保持水分,果实保持新鲜。下半年的主导水果不多,像芒果、龙眼等已经过季,因此香蕉占的水果市场份额很大,不要悲观。
梁耀胜认为,有些香蕉可以提前采收,七成饱满度的就尽量采摘,并且将采收时间错开。必要时可以对香蕉进行遇冷储备,避开高峰期。在销售方面也要提前做好准备,联系各个销售窗口,有备无患。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