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推荐
华章:农业转型时期农民增收的深层思考
作者: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     日期:2012-09-22  浏览:47

制约农业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对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来说,除了拥有土地以外,其所需农业生产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一路攀升,各类物资大幅度的提价。与农业生产的各种物资则首当其冲。可以说,生产工具、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则直接影响着农业收入。尤其是化肥、农药等物品是农业生产所必备的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收益的多寡。另外,柴油价格、电费、水费的价格也成为影响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资价格提升不相匹配的是,其粮食价格提升较慢。从近年粮食的收购总体价格趋来看,其收购价格可谓相对稳为稳定。因此,农资价格的提高则使得农业增收更加有限。

  农产品加工滞后及农业市场分散。对于农业产品的加工,在大部分农业地区尚处于无意识状态,或者只能处于简单的粗加工程度,使得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第一生产链,而缺少农业产品的延伸,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基本上处于完成第一生产链之后就失去了农业产品价值所有的实现,大部分剩余价值为小贩所获得。小贩在粮食收购的过程中价格压得非常低,农业产品的大部分利润空间被榨取。同时,农业销售市场高离散性,使得大量农产品的销售远离产品的最终获得者。农业产品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不能实现良好沟通,而经过诸多环节实现价值的交换,从而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的降低。

  文化素质低影响新农资媒介的应用。众所周知,劳动力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效益的实现程度。对于现代化农业来说,已不再是以往的耕作模式。现代农机具的应用,现代耕作技术的研发以及农作物药物的应用给农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然而,各种现代化农业媒介的推入,需要应用者有较用的文化素质,才能实现具体应用。因此,农民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则决定了新农资的应用情况。纵使当前教育的普及,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获得较大的改观。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其应用能力相对匮乏,特别是自我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对新农业生产媒介的推入,存在畏惧感,从而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媒介的应用和发展,进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新时期农民增收路径深层思探

  加强农产品精细加工,改善流通渠道。对部分农产品实现精细加工,实现“一村一品”模式进行农产品精细操作,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的收入。诸如玉米产粮大区,可以实现玉米产业园区,生产玉米油、胚芽油、酒曲等产品。荞麦产区则可以实现无糖苦荞、荞麦片、荞麦茶等产品的转化等等。稳定单产的前提下,搞特色产品的引入。在农业集中地带建设产业转化园区的同时,建立区域性联动式农业产品交易市场,做好宣传,使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实现良性的对接。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农业精品都可以步入市场,进行现场交易,统一给予市场介入价格。采取东、西部农业产品相互支持与销售拉动,条件成熟的地带,可以实现农产品贸易出口。以特色农产品以突破口,进行市场的前期开拓,待时机成熟时,实现国内外常规农产品贸易交换。取消粮食强制性收购机制,全面开放粮食收购,使粮食价格公开,形成网络性流通途径,或构建独立性运粮体系。逐渐建立有序、统一、竞争、开放的粮食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使粮食产出与流通渠道畅通。改革国有粮食部门的功能,对粮食市场实现宏观的控制,尽量降低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使粮食交易实现市场化、企业化,真正的把粮食价格的交给市场。

  政策保障制度的健全。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打击性较为严重,尤其是靠自然条件进行农业耕作的农民来说,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量农民脱离农业劳动,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因此,政策保障则成为稳定农民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通过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在大多数有能力承担费用的农户进行农业全险的实施,对于无法缴纳保险费用的农户,政府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资助,以保证农民农业生产无后顾之忧,进行积极地进行农业生产与劳作。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给农民生产带来较大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尚存在较多的问题。与西方国家对比,我国农资产品的附加税并未真正的实现“零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取消农业附加税等一系列的举措应进一步的落实。适当给予农业收入补贴,进行政策性农民收入的保障。

  增强农民科学素养和技能。众所周知,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更容易接受新的科学知识,对新兴技能和农业科学知识接受较快。对于农民来说,大多数可以采取成人教育的方式或短期学习班进行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和科普课程的开设,专门针对农业生产和职业技能方面知识对农民进行强化和引导。一方面,可以进行农业科学知识培训,使其了解科学耕作的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部分农民进行更多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指导,使农民成为有思想、有技能、勇于实践的适应新时期的新农民。对于新的现代农业知识能够接受,勇于尝试新兴的农业设备,来提升农业收入。

  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外出务工,放弃农业生产,与农民周边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愿意就近务工。并且,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外出人员务工相对较少。对于大多数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地方来说,除了农业发展较慢以外,其周边地域经济发展较差。大多数农民不能就近务工,只能采取外出赚钱。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务之急,来吸引和留住外出务工农民。县区周边经济发展起来,打算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方面可以在当地企业务工,同时,在农忙时节还可以进行务农。增加非农业收入的同时,不耽误农业生产。借助周边非农业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

农民增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切勿违背农民意志,大搞面子工程。当下,不乏部分农业地区好大喜功,搞面子项目,建设各种示范基地与产业园区,而最终收效甚微,不但没有给农民增加收入,反而使增加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符合实际,进行原有项目基础上的拓展与开发。

  切勿急躁和悲观认知。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渐进渐改的过程。因此,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定量指标,而是进行指示性的参考。由于农民增收涉及到诸多方面问题的跟进与协调,而不是相关管理部门的主观想法所能达到的。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