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作者:朱木斌
来源:卓越亚马逊2012-09-25
日期:2012-09-27 浏览:192

-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6月1日)
- 平装: 258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15002149
- 条形码: 9787515002149
- 商品尺寸: 24.8 x 18 x 3.4 cm
- 商品重量: 340 g
- ASIN: B008UKE9J0
编辑推荐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是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以交易费用、制度变迁理论等为手段,分析了在原有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安排下中央、地方、农村集体、农民及用地方的行为,分别权衡各个主体的制度创新成本和收益,描述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过程。
目录
摘要
ABSTRACTIV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流转制度现状与模式的研究
1.2.2 对流转制度变迁的研究
1.2.3 对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基本概念、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外部利润——制度变迁的诱因
2.1.1 制度及制度创新内涵
2.1.2 制度环境变化引发潜在利润
2.1.3 外部利润与制度变迁
2.2 交易费用——制度变迁的关键
2.2.1 交易费用及其理论
2.2.2 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过程
2.3 利益集团博弈——制度变迁的过程
2.3.1 利益集团的内涵
2.3.2 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成员行为
2.3.3 利益集团之间博弈与制度变迁
2.4 本书分析框架:制度变迁的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外部利润
3.1 非农流转利润非均衡和外部利润的出现
3.1.1 从制度环境谈起
3.1.2 现有的制度环境(制度约束)
3.1.3 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利润的产生
3.2 利润非均衡和外部利润对现有制度约束的反馈
3.2.1 对土地征收制度的诟病
3.2.2 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要求
3.3 制度约束可改变的空间
3.4 外部利润引致的制度变迁的可行途径
3.4.1 合法的地方试验
3.4.2 非法的隐形市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4.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过程
4.1.1 集体土地产权界定过程
4.1.2 搜寻交易信息过程
4.1.3 谈判与签订协议过程
4.1.4 履约与监督过程
4.1.5 流转管理与服务过程
4.2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构成与影响因素
4.2.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的模型分析
4.2.2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构成
4.2.3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
4.3 现有制度约束变化的交易费用
4.3.1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至1988年《宪法修正案》颁布
4.3.2 第二阶段:1988年《宪法修正案》颁布至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改
4.3.3 第三阶段: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改后
4.3.4 现有制度均衡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特征
4.4 新制度均衡探索中的交易费用
4.4.1 转权让利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2 保权分利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3 规划区内外区别对待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4 保权保利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5 四种模式下交易费用的一个综合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利益集团博弈
5.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利益集团分类
5.1.1 中央政府
5.1.2 地方政府
5.1.3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5.1.4 用地单位
5.1.5 农民
5.2 各利益集团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1 中央政府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2 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3 农民集体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4 用地企业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5 农民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3 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分析——制度变迁的过程
5.3.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
5.3.2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博弈分析
5.3.3 多方利益集团博弈模型建立
5.3.4 博弈均衡的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典型地区农村非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比较
6.1 两个案例情况的基本介绍
6.1.1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土地股份合作制
6.1.2 江苏南京江宁区的“以租代征”模式
6.2 相似的外部利润空间:制度变迁的动因
6.2.1 外部环境的变化
6.2.2 外部利润的产生:土地增值收益
6.2.3 外部利润的捕获:对现有制度约束的反馈
6.3 降低交易费用的不同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
6.3.1 南海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对交易费用的控制
6.3.2 江宁的“以租代征”模式对交易费用的控制
6.4 不同的博弈的过程: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机理
6.4.1 博弈的均衡
6.4.2 博弈过程的对比
6.4.3 博弈对比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的设计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BSTRACTIV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流转制度现状与模式的研究
1.2.2 对流转制度变迁的研究
1.2.3 对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基本概念、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外部利润——制度变迁的诱因
2.1.1 制度及制度创新内涵
2.1.2 制度环境变化引发潜在利润
2.1.3 外部利润与制度变迁
2.2 交易费用——制度变迁的关键
2.2.1 交易费用及其理论
2.2.2 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过程
2.3 利益集团博弈——制度变迁的过程
2.3.1 利益集团的内涵
2.3.2 利益集团的形成及其成员行为
2.3.3 利益集团之间博弈与制度变迁
2.4 本书分析框架:制度变迁的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外部利润
3.1 非农流转利润非均衡和外部利润的出现
3.1.1 从制度环境谈起
3.1.2 现有的制度环境(制度约束)
3.1.3 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利润的产生
3.2 利润非均衡和外部利润对现有制度约束的反馈
3.2.1 对土地征收制度的诟病
3.2.2 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要求
3.3 制度约束可改变的空间
3.4 外部利润引致的制度变迁的可行途径
3.4.1 合法的地方试验
3.4.2 非法的隐形市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4.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过程
4.1.1 集体土地产权界定过程
4.1.2 搜寻交易信息过程
4.1.3 谈判与签订协议过程
4.1.4 履约与监督过程
4.1.5 流转管理与服务过程
4.2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构成与影响因素
4.2.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的模型分析
4.2.2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构成
4.2.3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
4.3 现有制度约束变化的交易费用
4.3.1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至1988年《宪法修正案》颁布
4.3.2 第二阶段:1988年《宪法修正案》颁布至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改
4.3.3 第三阶段: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改后
4.3.4 现有制度均衡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特征
4.4 新制度均衡探索中的交易费用
4.4.1 转权让利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2 保权分利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3 规划区内外区别对待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4 保权保利模式下的交易费用
4.4.5 四种模式下交易费用的一个综合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利益集团博弈
5.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利益集团分类
5.1.1 中央政府
5.1.2 地方政府
5.1.3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5.1.4 用地单位
5.1.5 农民
5.2 各利益集团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1 中央政府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2 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3 农民集体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4 用地企业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2.5 农民的行为目标及方式
5.3 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分析——制度变迁的过程
5.3.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
5.3.2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博弈分析
5.3.3 多方利益集团博弈模型建立
5.3.4 博弈均衡的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典型地区农村非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比较
6.1 两个案例情况的基本介绍
6.1.1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土地股份合作制
6.1.2 江苏南京江宁区的“以租代征”模式
6.2 相似的外部利润空间:制度变迁的动因
6.2.1 外部环境的变化
6.2.2 外部利润的产生:土地增值收益
6.2.3 外部利润的捕获:对现有制度约束的反馈
6.3 降低交易费用的不同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
6.3.1 南海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对交易费用的控制
6.3.2 江宁的“以租代征”模式对交易费用的控制
6.4 不同的博弈的过程: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机理
6.4.1 博弈的均衡
6.4.2 博弈过程的对比
6.4.3 博弈对比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的设计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诺斯和戴维斯等人则构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理论,他们始终把制度创新问题当作核心问题来研究。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指的是“能够使制度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有制度的变革。”当获利动机或潜在利润无法在现行制度结构中实现时,就会导致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满足时,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市场规模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因前两个因素引起的一定社会集团和个人收入预期的变化等三大因素促进制度的创新。而现有法律的活动空间及政策的限制,使得新旧制度的替代需要时间。制度上新的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以及暂时的制度均衡局面等因素,会妨碍新一轮制度创新的产生。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制度均衡——制度失衡——制度创新”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静态地看,制度创新就是做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动态地看,制度创新则是新的制度安排对旧的制度安排进行替代的过程。杜威漩运用传统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从制度的内部矛盾和制度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外部矛盾人手,认为制度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不断动摇着矛盾的初始均衡状态,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的产生和加剧。制度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又不断内生着对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否定因素,最后导致新的制度均衡的实现。

插图:

诺斯和戴维斯等人则构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理论,他们始终把制度创新问题当作核心问题来研究。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指的是“能够使制度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有制度的变革。”当获利动机或潜在利润无法在现行制度结构中实现时,就会导致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满足时,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市场规模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因前两个因素引起的一定社会集团和个人收入预期的变化等三大因素促进制度的创新。而现有法律的活动空间及政策的限制,使得新旧制度的替代需要时间。制度上新的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以及暂时的制度均衡局面等因素,会妨碍新一轮制度创新的产生。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制度均衡——制度失衡——制度创新”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静态地看,制度创新就是做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动态地看,制度创新则是新的制度安排对旧的制度安排进行替代的过程。杜威漩运用传统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从制度的内部矛盾和制度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外部矛盾人手,认为制度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不断动摇着矛盾的初始均衡状态,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的产生和加剧。制度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又不断内生着对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否定因素,最后导致新的制度均衡的实现。
可购买网址:
中心动态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杭州顺利召开08-23
-
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山东调研07-27
-
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2007-2016)07-23
-
2017年值得推荐阅读的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3
-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更新】04-03
-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带队赴晋调研08-06
-
第五届“中国合作社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山东泰安顺利召开07-27
-
第五届“中国合作经济中青年学者工作坊”会议通知07-08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中心主办“合作社法律修订专题研讨会”在陕西顺利召开11-30
-
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论著07-27
-
徐旭初教授为苏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授课07-08
-
黄祖辉教授等撰写的决策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07-02
-
黄祖辉教授做客宿州大讲堂 阐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路径06-20
-
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CCFC)设立浙江分中心06-20
资源共享
-
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流程及相关材料08-05
-
徐旭初: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问题02-01
-
马文杰:农民合作社解析12-09
-
沈卫彬:农业合作社生产标准控制与质量分级12-17
-
国际合作社联盟:“合作社十年(2011-2020)蓝图”计划草案[英文]11-05
-
美国农业部:合作社是什么?以及成员、理事、经理和雇员的角色10-12
-
Baqui Khalily: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operatives08-22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08-09
-
王景新: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与政策07-28
-
范金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07-20
-
Gall & Schroder: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 as Strategic Alliances07-12
-
霍学喜: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及服务模式06-22
-
农业部:首批6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系方式06-12
-
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与对策06-03
合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