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贵州
贵州遵义市富华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钟自良     来源:遵义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日期:2012-10-19  浏览:709

  遵义市富华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黔北大娄山腹地赤水河畔,1999年腊月赵富华外出打工回家,想到村民们身处山区致富无门,萌生了让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养上鸡的念头,希望将自己学到的技术转化为现实,带动群众走向富裕道路。他用煤油灯做了一个孵化鸡苗的土设计,通过21天的精心呵护,第一次成功孵出了小鸡,初步尝到了发明成功的喜悦,第一批鸡苗200只被周围的群众一抢而光。为了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他把设计的两间煤油灯孵化床逐步增加到12间,孵化的小鸡苗通过几天的喂养运到市场,深受农民欢迎,供不应求,当年孵鸡出苗6000多羽,创收2000元。之后,赵富华将技术教给了周围的8户农户,孵化床增加到54间,一次孵出鸡苗达到15000多羽。当年成功孵化并销售鸡苗6万羽,获利3万多元,满足周边永安、二郎、回龙等乡镇市场需求,他所在的习水县桑木镇当坝村被老百姓称之为“鸡娃村”。

  2001年,赵富华代表靠煤油灯孵化出的鸡苗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赵富华代表带着动力和问题到河南省农牧学院学习,请教老师教授。通过一年的努力,将煤油灯供温育鸡改为煤炭燃料供温育鸡,把老式的煤油灯控温养鸡床改为立体自动控温鸡苗孵化房,建起新型孵化房两间。改进技术后一次能装种蛋8000多枚,年产鸡苗5.6万羽。老式技术9个人干的活,技改后3人就可完成。节约成本2万余元,出壳率从75%提高到90%,这一技术更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迎得了本村养殖专业户的拥护。有了立体控温这项技术为支撑,一下子将9户养殖户带上了富裕道路。

  2004年,“鸡娃村”的名声越来越大,赵富华代表成了“鸡经理”,为了满足市场不断扩展的需求,赵富华把育鸡技术拓展到了外乡镇。并在习水县东皇镇将原玻璃厂厂房租下改装成标准脱温育雏室7间,年育雏达12万羽。在习水县农办的指导下,成立了习水县富民禽业协会,专业人员增至45人,专业养殖大户40户,市场营销人员28人,在全县9个乡镇建成9个专业育雏点,年育雏量达80万羽,总营业额500万余元,创利润达60万元。赵富华代表本人技术获利15万元。随着脱温育鸡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员不断增多,育雏量不断上升。为实施科学化网络管理,提高管理和营销效率。2008年,在习水县火电厂三叉路租赁3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一栋,设立了遵义市富华禽业专业合作社生态养殖办公室,投入3万元装修,聘请合作社总经理,招聘大中专毕业学生8人参与管理。合作社内设立了财务部、生产部、市场部、运输部、仓储部、后勤部等科室,实行系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网络化营销。且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完善了合作社管理机制,体现了民主管理和科学发展理念。

  是以专门提供农资的企业,以组织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遵义市富华禽业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该合作社固定与成都明发养殖有限公司订购鸡苗,与山西健康药物有限公司订购药物,与泸州希望集团订购饲料。上联系各提供生产资料的公司,统一会员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利用批量采购优势和上游公司博弈,从而降低成本;下提供技术服务,调节销售,为社员提供统一标准的饲养圈,各成员分区分片负责饲养,合作社负责回收,然后组织成员销售。每个社员都要经过合作社先培训成熟后再加入,这样既保证了社员的综合素质,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2008年以来的4年间,先后送管理人员8人次,专业人员42人次到四川成都、河南郑州等省市院校(场)培训,提高了社内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了蛋鸡、商品鸡、脱温育鸡、育雏销售、服务、回收网络体系,现已达到育雏场18个,季育雏量40万羽年,年育雏量均在160万羽以上,供货辐射四川省古蔺,贵州省湄潭、绥阳、遵义、桐梓、汇川等毗邻县市区。

  2009年健康食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合作社在习水县二郎乡莫洛村流转30余亩土地,利用万亩水保生态林的优越环境,建立发展养殖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鸡业园区。目前建成3000平方米的厂房,饲养种苗80多万羽,发放绿壳蛋鸡苗2万羽,现已全部投产。年回收土鸡蛋800多万枚,脱温育鸡200多万羽,商品土鸡回收30多万只,年产值达3000万元,年创税2.6万元,并把鸡粪氨化后养猪、养鱼、种水果、种蔬菜和改良土壤。赵富华代表的禽业产品习桑土鸡蛋、肉鸡、绿壳鸡蛋已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证书,并申请获得注册商标,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已被农业部授予2012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光荣称号。

  名称:贵州遵义市富华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地址:贵州省 遵义市 习水县

  邮编: 564600

中心动态
资源共享
合作名录